有關於「南方」的討論與辯論在藝術及策展實踐在近年來越顯重要。相對於「北方」,南方代表社會文化經濟科技政治資本的不對稱分配, 其歷史因素在於全球化殖民主義及軍事主義的部署。無可諱言,南方是一個概括的專有名詞,統稱了人類「匱乏」情境,尤其是針對精神心理狀態及認識學的文化徵候。在過去,許多的人文理論, 例如後殖民的精神分析、批判理論、及政治哲學意圖解釋「南方困境」不管在教育、居住、及匱乏主體性—— 這正是曼貝(Achille Mbembe)所言「死亡政治」的生存空間。桑徒斯更進一步來說明此認識學的問題性是一種認識論謀殺;以及「距離化」西方中心主義的政治理論。然而,這些討論正如同在80年代開始的涇渭分明「布蘭特線(Brandt Line)」一樣, 劃分出「匱乏南方」與「富足北方」,也區分全球經濟以及科技圈。 然而,整體而言南方理論總有著過於簡化、單一的論述危險,尤其當強調南、北雙方差異, 而不去分析南方的內部差異,以及特定的殖民跟區域政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