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實踐在印度尼西亞(印尼)爪哇(Jawa)的發展源自於荷蘭殖民時期,目前在爪哇內各大歷史悠久的博物館還可以看到相關的發展痕跡,其中包括位於雅加達的印尼國家博物館。其前身是成立於1778年4月24日的巴達維亞藝術與科學協會(Bataviaasch Genootschap van Kunsten en Wetenschappen),該機構在當時積極的收藏與研究巴達維亞藏家與學者所提供的各種考古和民族誌物件,包括著名印尼畫家拉登.薩爾.謝里夫.布斯塔曼(Raden Saleh Sjarif Boestaman,1814-1880)的藏品。他曾經多次探訪爪哇各地尋找考古文物、挖掘化石,以及收集來自原住民家族的舊手稿。國家博物館目前仍有展示巴達維亞藝術與科學協會所收到的各種不同藏品。
之後,阿米爾・蘇塔加與其他同領域的同儕在印尼奠定了博物館策展的基礎。他在1940年後期,在巴達維亞藝術與科學協會師事考古學家托馬森・圖辛克・凡・得・霍普(A.N.J. Th. Thomassen à Thuessink van der Hoop)進行民族學研究。於1952年,阿米爾・蘇塔加受聘擔任博物館出版編輯。在出版該期刊之前,他曾在多篇文章裡發表關於博物館的論述。因為其專業能力,阿米爾・蘇塔加在1955年被派往西歐攻讀博物館學。學成歸國後,他再次進入國家博物館任職,同時也撰寫了多本關於博物館學的專書,另外也在印度尼西亞大學擔任人類學系講師。4
5 Flores, Patrick D.. Past Peripheral: Cu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NUS Museum. 2008.
6 Hujatnikajennong, Agung. Kurasi dan Kuasa: Kekuratoran dalam Medan Seni Rupa Kontemporer di Indonesia. Jakarta: Marjin Kiri. 2015.
7 Supangkat, Jim. Kemunculan Kerja Kurasi di Indonesia pada 1990 dan Latar Belakangnya. Proceedings of the Imagined Curatorial symposium at Band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ugust 8-10, 2018.
透過歌唱敞開博物館大門
1945年7月1日出生於比亞克的阿諾德・克萊門斯・亞坡(Arnold Clemens Ap)在1967年開始就讀於查亞布拉市的森達瓦溪大學(Cenderawasih University)地理系,師事該校人類學教授M.T.沃克博士(M.T. Walker),當時曾在多個社區進行民族誌研究。透過研究,阿諾德・克萊門斯・亞坡取得如何記錄特定區域文化資料的相關知識,當時的資歷也在其日後於森達瓦溪大學所屬的洛加布達雅博物館(Loka Budaya Museum)任職時,發揮了實質的效益。
皮特・佩圖在1936年進入位於瑪托洛克的神學中學,求學過程中認識了西奧多羅斯・蘭伯圖斯・範霍文(Pater Theodorus Lambertus Verhoeven SVD),之後在他的指導下學習人類學與考古學。這兩個學科與聖言會(Societas Verbi Divini,簡稱SVD)有許多深度的連結,聖言會也自1906年以來在人類學刊物《Anthropos》發表過許多與民族志研究相關的論文。皮特・佩圖在1950年之前也積極的參與範霍文在弗洛勒斯所發起的各種科學研究考察。
更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兩位策展人前瞻性的藝術實踐模式,使得博物館的圍牆能夠被打破,間接實踐了人類學家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所提出的「作為接觸地帶的博物館」概念(Museum as Contact Zone),透過體制結構與館藏的整理,提供給觀眾以及所他們代表的群體,可以用來想像歷史、政治與道德關係的一套工具。16
16Clifford, J.. ‘Museums as contact zones’ in Routes: Travel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 Munandar, Agus Aris, et al. Sejarah Permuseuman di Indonesia. Jakarta: Direktorat Permuseuman, 2011. pp.14-15.
5 Flores, Patrick D.. Past Peripheral: Cu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NUS Museum. 2008.
6 Hujatnikajennong, Agung. Kurasi dan Kuasa: Kekuratoran dalam Medan Seni Rupa Kontemporer di Indonesia. Jakarta: Marjin Kiri. 2015.
7 Supangkat, Jim. Kemunculan Kerja Kurasi di Indonesia pada 1990 dan Latar Belakangnya. Proceedings of the Imagined Curatorial symposium at Band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ugust 8-10, 2018.
16 Clifford, J.. ‘Museums as contact zones‘ in Routes: Travel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分享
Email
Twitter
Facebook
作者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是一位策展人與作家,長期以來探討歷史、建築和視覺藝術的三者交互作用的關係。 他自2015年以來參與多個展覽和策展項目,部分計畫反應了他對於常民檔案和集體記憶實踐的特別關注。他也是泗水當代遺產委員會(SCHC)的共同創辦者,此跨領域組織以探索文化遺產的批判性表述為核心,尤其關注東南亞地區。 他亦是 Kelompok Kurator Kampung 的成員,該團體實驗藝術參與社會生活的理念,並鼓勵在邊緣化社區的日常生活中進行策展實踐。 阿佑斯(Ayos Purwoaji)目前在印尼泗水Ciputra 大學擔任文化研究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