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7 差異南方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前言

長期以來,高雄,或者是整個南部地區,不僅在地理上位於台灣的南方,更是政治上的「南方」,在國內與國際權力分配上處於相對弱勢的位置。這個政治意義的「南方」,可以擴大到近代西方國家對南方國家的殖民,或二次大戰後現代化過程中不均衡發展的第三世界,或晚近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塑造出來的「全球南方」,也就是淪為發展過程中被犧牲、丟棄、無語而又難以翻身的社會底層。
此展覽從現代性的角度出發,探索這個隱形的主體。一方面檢視現代國家對人權、公平正義、人民主權的承諾下,如何長期地、結構性地將一些人群「南方化」。或,有些人利用另類的、或藝術的手法,拒絕國家,另創想像中的國家。另一方面,探討現代性將人類生存的環境、其他物種加以外在化,對「自然」進行大規模的介入與剝削,使環境、其他物種,以及地球本身,淪為「南方」。前者構成展覽的第一章「你的國家不存在」,後者為第二章「問南方」。
展覽的第三章「從逍遙遊到規模美學」,試圖透過現代性的核心技術「規模化」,來探索一種特殊的創作美學,這類型的藝術包含廢墟作品,災難作品,尤其環境災難,以及從其他物種或非人視角出發的作品。其特色在於作品著重不同時間與空間規模的感知因素,以及背後所蘊含的現代技術與自然力量之間錯綜複雜的交搆。這類作品肖似中國傳統美學,尤其道家傳統,祛除人類中心主義,將想像力帶往不同時間空間的視覺所呈現的作品,但不同於道家「逍遙遊」的無滯無礙馳騁,當代規模美學強調現代感知經驗如何被科技所形塑,從而時間空間中的技術因素成為作品內部的感知核心。

第一章

第一章「你的國家不存在」,標題來自藝術家莉比亞・卡斯楚+歐拉夫・歐拉菲森的同名作品。這作品以海報、大型看板、旗幟等形式,於公共空間展示一個挑釁或提問,回應觀者心裡對現代國家的種種可能態度。你理想中的國家存在嗎?經歷迫害的過去,國家有真正給你公平正義的對待嗎?你的新移民身份,或原住民身份,如何給當下的國家一個評價?展覽以這件開放的作品,開啟「南方」被犧牲、被邊緣化的觀看位置。
南島語族的分佈,北起臺灣,南達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至智利復活節島,其人口總數約兩億兩千五百萬,現代國家興起的數百年來,反復生存於殖民、解殖、被邊陲化的過程中。當台灣漢民族在國族定位的疑惑中,爭執著中國、亞洲、島嶼等議題時,宜德思‧盧信的「島」系列,以繪畫行動彰顯出南島語族的地理,一張被南方化的世界地圖。
同為原住民出身的張恩滿,長期關注原住民議題,但由於自身深度的漢化,卻常處在難受而不知所措的位置,一個非在此地、非在此時的現場。她的作品以行為錄像的形式,捕捉這個第三空間。
歷史記憶,以及作為它的對象與載體的物、土地、或人體,在國家轉型、解殖或民主化過程裡,往往是爭議的焦點,同時也是平反與轉型正義的道路上,分殊了一些再度被邊緣化的對象。一個無止盡的永恆回歸過程。林珉旭、王虹凱、陳瀅如與洪子健的作品,讓人從那些隱晦的、埋沒在荒煙蔓草的視角,回望凝視現代人的歷史主體。
奧立佛‧雷斯樂關於敘利亞難民的作品,把歐洲民主國家關於難民的爭辯中被消音的主角,難民本身,重新放回發聲的位置。
賴易志的作品,同時指向被犧牲的人與被犧牲的自然,以及兩者在現代性裡的高度重疊。在此,它扮演了第一章「你的國家不存在」和第二章「問南方」的轉折。

第二章

第二章的標題「問南方」,來自林生祥+鍾永豐的同名歌曲,描繪工業化造成農村沒落,年輕世代移往加工區、石化工廠追夢,人茫茫天茫茫。此曲雖然以台灣現代化發展為腳本,但何嘗不可指涉全球其他類似地區的經驗?
林柏樑的單張攝影作品,把高度工業化和農業停滯、環境災難的威脅,凝固在一個簡單的畫面,也為展場裡面其他大型計劃的展出,揭開序幕。
這些大型計劃的工作者,運用長期田野調查,動員大規模的人力物力,契而不捨地穿透利益與權勢的厚牆,同時結盟行動主義的力量,站在抗爭的前線,為南方吶喊發聲。過去三、四十年來,台灣的影像工作者在環境議題的行動上,未曾缺席,最近幾年甚至形成一股風潮。本展覽挑選其中一些,無意以其代表全貌。
鐘聖雄+許震唐的「南風」,探討六輕的污染對台西村的人和環境造成的災難,此大型影像記錄計劃,曾經在其他地方展出,並有圖書出版,這次以選萃的形式呈現。
PM2.5影像行動小組的「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為近年來台灣影像工作者的一次大規模集結,回應日益嚴重的空污問題。影像行動正在年輕化,這個小組也有中學生的參與。
林泰州的作品試圖在藝術和行動主義之間,尋找多重間距的平衡。他的兩件作品把影像拍攝、製作等行動,以及內容的形式,拉倒後設層次來處理,同時又扣緊環境議題所牽涉的暴力與反抗等面向。
黃煥彰+晁瑞光兩人,以及台南社大行動小組長期追蹤廢爐渣的來源去向,和其所污染的河川、土地,尤其農耕地。他們展出的作品從另一端切入:餐桌上的食物。

第三章

第三章「從逍遙遊到規模美學」,以楊順發的「台灣水沒」揭開序幕。這件作品探討長期、大規模地下水掘取造成地層下陷所形成的特殊地景,以諧音反諷影射水墨意境的優美風景,以及人定勝天的現代發展主義思維,如何帶來沉沒水中的廢墟。
「規模美學」與其對現代規模邏輯的反思,致力於批判新自由主義政經結構下的短視近利,以及人類中心主義對環境和其他物種的無情褻瀆。姚瑞中和他的學生團隊,利用多年的時間踏查台灣公部門的閒置空間,一步一步拉出規模龐大的天網,使其中的貪贓枉法無所遁形。
擁有水利工程專業背景的陳伯義,如法醫一般,以攝影機,記錄災難現場中,不同規模大小的、人為的、自然的介入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不僅和肉眼所見形成對比,也為現代人類逐漸變成地質事件行動者,提供見證。
張永達的作品從身體感知經驗的相對性出發,以簡單的機械控制,試圖讓觀眾體驗規模大小變化的感知差異細節。相當於這微觀而機械性的切入手法,傳統書法美學以精湛的書寫行動擅長,其中細膩的身體表現,讓文字的意義通過精氣神得到傳達,其感知經驗的規模性,既需理解與想象,也超越理解與想象。徐永進的作品帶人一窺其中的堂奧。
科技的微觀,不僅帶給我們新的感知經驗,而是引領我們去聆聽「物」,因為物從來就不是以「物自身」獨立存在,而總是在「物與人」的關係之中。人需要在這關係裡面,學習聆聽物的聲音。澎葉生的作品,是他長期潛入海水中記錄珊瑚的聲音。當人類的行為造成大規模物種毀滅之際,這件「珊瑚如何思考」,帶領我們走進南方問題的深處,以及聆聽物的方式。

後記

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對現代性的批判不可能是單一尺度,就如同藝術作品邀請觀眾去看、去聽、去閱讀「南方」複多超越規模與大小的參考維度。對我而言,矛盾並不在於東方道家美學與西方現代性困境的並列,矛盾就早已存在於全球化、民族國家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神話之中。我們必須認識整體性「全球」 並不存在,因為它是被拼湊成一個連貫錯誤的虛構敘述;南方作為一個新認識論對象,是為這個錯誤話語捷徑所組成的「全球」尋求一個可能解決的方案。這正是新的「宇宙政治(cosmopolitics)」必須被考慮的原因,它與審美技術手段相結合,召喚著自然和精神世界,重新審視我們的處境,位於南方的部分的全球。
1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the Epistemologies of the South: Manifesto in Twenty-Two Theses’, in “Knowledge Born in the Struggle: Constructing the Epistemologies of the Global South”, edited by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and Maria Paula Mens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20, pp.117-125, p.117.
2 Enrique Dussel,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The Postmodern Debate, and Latin American Studies’, in “Coloniality at Large: Latin America and the Postcolonial Debate”, edited by Mabel Moraña, Enrique Dussel, and Carlos A. Jáuregui,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342.
3 Samantha Brennan, ‘Feminist ethics’, 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Ethics”, edited by John Skorupski,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10, pp.515-516.
4 ibid, pp.517-519.
5(美)格雷塔·戈德,帕特里克·D.墨菲主编,蔣林譯,〈緒論〉,《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闡釋和教學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頁3。
6 Georges Bataille, ‘Gender, and Sacrificial Excess’, Sean P. Connolly, in “The Comparatist”, Volume 38, October 2014,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pp. 108-127.
7 過去和未來之間(Between Past and Future),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王寅麗,張立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頁215-216。
8 同上註。
9《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漢娜 · 鄂蘭 (Hannah Arendt),林宏濤譯,台北:商周、城邦文化出版,二版,2021年4月,頁141。
10 同上註,頁10-12。
11 政治的承諾(The Promise of Politics),漢娜 · 鄂蘭(Hannah Arendt),蔡佩君譯,二版,新北市:左岸文化/遠足文化,2017年,頁122。
12《人的條件》,同前註,頁205。
13 同上註,頁241。
14 同上註,頁281。
15 同上註,頁286。
16 同上註,頁287。
17 Ewa Plonowska Ziarek, ‘Aesthetics and the Politics of Gender: On Arendt’s Theory of Narrative and Action’ 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Feminist Philosophy” , edited by Ann Garry, Serene J. Khader, and Alison Ston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17, p. 474-476.
18 ibid, p.477.
19 政治的承諾(The Promise of Politics),漢娜 · 鄂蘭(Hannah Arendt),蔡佩君譯,二版,新北市:左岸文化/遠足文化,2017年,頁267-270。
20 過去和未來之間(Between Past and Future),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王寅麗,張立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頁289-292。
分享
Email
Twitter
Facebook
作者

徐文瑞獨立策展人兼藝評家,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研究興趣主要在於全球化的文化狀況、美學與政治的關係、當代藝術的地理政治處境,以及人類世的藝術等。曾策劃許多國內外展覽,其中包括:《非常經濟實驗室》(2004,國藝會策展專案)、利物浦雙年展(2006,與 Gerardo Mosquera 共同策劃)、《赤裸人》(2006,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雙年展(2000,與Jerome Sans共同策劃;2008,與 Vasif Kortun 共同策劃)、2010 台灣當代藝術論壇雙年展(台北當代藝術中心)、2017科索沃《公路雙年展:邊界的未來》、《南方:問與聽的藝術》(2017,高雄市立美術館)。除了展覽,他亦經常在歐洲、美洲、亞洲及澳洲等地參與工作坊、研討會、出版等。

贊助
Archive
Archive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 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 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策展學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 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 (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Curatography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