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22年6月18日至9月25日展出的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上,來自泰國叻丕府的藝術家團體Baan Noorg藝術與文化合作社,展出了協作及參與式的藝術計畫《翻攪乳海:事物與儀式(Churning Milk: the Rituals of Things,2022)。此一計畫從包括文學、口述故事和民間傳說在內的一系列相關媒介的研究中入手,並創作出一部結合現場表演和電影的當代作品,試圖展示一個故事在以各種形式的媒體呈現時——例如,當《拉瑪堅史詩》成為多媒體裝置時——故事本身又是如何發生變化。作品尺寸:14 x 12 x 1.2公尺。作品媒材:85寸液晶顯示器、VDO三頻道黑白及全彩高清有聲影像(13分鐘)、揚聲器、混音器、熒光燈管、鎮流器、預製電機、鋼材、造型充氣雕塑、噴漆、迷你滑板坡道、大檯影戲(Nang Yai)*、現場表演*、滑板捐贈活動、系列研討會和活動。
1922年,南印學者Periyar EV Ramaswami如此闡釋《羅摩衍那》,他認為其主角羅摩(Rama)代表了入侵南印度的北方梵文文化。他接著說,《羅摩衍那》很可能源於真實發生的事件,其背後用意是文學界為要抹黑南印的泰米爾文化認同。《羅摩衍那》表現了兩個印度的主流種族及文化傳統的衝突,並為後來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的衝突埋下了種子。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跨學科合作的雙人藝術家和策展人團體。彭琵萊.明瑪萊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和人文學院取得碩士學位,紀拉德.明瑪萊於泰國Silpakorn大學取得雕塑藝術碩士學位。目前生活並工作於泰國的叻丕府(Ratchaburi),透過藝術研究、實地踏查、多樣來源和線索的譜系分層、基於廣泛的學科和媒介以及社會參與的項目,發展其創作。
2009年紀和韻獲得了紐約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 New York)研究獎學金。2010年駐村於舊金山岬角藝術中心(Headlands Center for the Arts)、紐約國際藝術工作室(International Studio and Curatorial Program);2012年駐村於台灣台北寶藏巖國際藝村; 2013年駐村於意大利翁布里亞區奇維泰拉拉涅利中心(Civitella Ranieri)。他們的個展包含2017年《肖像〈對話檔案:看與存在〉(Portrait [Archives of Dialogue: Seeing and Being])》,Seescape 藝廊,泰國清邁;2017年《黃金存有學:魔山(The Ontology of Gold: Magic Mountains)》,卡特爾藝術空間(Cartel Artspace),泰國曼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