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 「我們」, 不是「你們」: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策展筆記
替代場域新潛力

什麼是「替代」?

這篇論文探討「替代(alternative)」一詞在藝術上如何被,舉例來說「替代空間」的「替代」,代表著什麼?它不只探討著著這個詞彙喚起何種可能,同時也探討強化為機構性與保守權威,或被邊緣化為非主流的雙重內在風險。

「替代」意指「另一種可能或選擇;某種不同的事物」。在藝術中使用「替代空間」,則有相對立的、或排除於具有權威與特定價值的機構,如美術館,之外的「另一個」空間的意味。歷史上,最早的替代空間,據說可追溯自1969至1970年,開始於紐約營運的藝術空間。1

然而,我的觀點是以我曾經參與設立及運作的替代空間為基礎,以及其與世界上不同的替代空間合作。並且,考量到他們的角色與重要性,我相信「替代」並非僅是「另一個或不同的」選擇而爾,而是因應自社會與時代的需要而生,只是當下難以描述,且尚未被命名的事物。

「替代活動」根源於當代社會的需求,針對現有機構難以認知與因應的空缺加以應對。這種感覺是,他們不是從主流的政治敘事中創造,反而是由拯救那些微小到得以被忽略的故事的迫切性中產生。也就是說,我們好像不該是延續著將「替代」等同於「另一種、其他」的傳統概念使用。我的提議是,「替代空間」應該以,比如:自發的(spontaneous)、萌芽階段的(embryonic)、難以命名的(unnamable)等詞彙描述才更為貼切。我們已經沒有必要持續使用源自於在1960年代「替代空間」誕生時的定義。如今,六十多年過去,我認為這是個重新考慮與重新定義「替代空間」作為一個術語的時刻。

當討論到「替代(alternative)」一詞,有一句話應該被仔細探討的:在1980年代柴切爾曾說:「別無選擇(There is no alternative.)」。這四個字至今持續被政治家引用,並成了新自由主義的口號。可以說,它透過否定其他選擇,將所有權威與具有力量的選項,都侷限在「替代」的概念內,新的想法也因此受到抑制。在現在這個時代,美國的替代空間的活耀程度正逐步萎縮。

當「替代」概念與日本人類學家山口昌男(Masao Yamaguchi)於文化研究所提出的「中央與邊陲(center and periphery)」理論相比,我們可以發現「替代」與「邊陲」在概念上的相似之處——他們一開始都被視為負面的、不重要之事物對待。然而,山口昌男卻看見了,透過賦予他者性(otherness),可持續再生的模糊性與富饒性(fertility)。2

從一個更廣闊的觀點來說,當我們想到藝術的角色與意義時,特別是在現當代的時代,我們可以認為藝術自身即是一種替代的選項。從想像力與私人故事中所創造的藝術品,可以被視為是學術與科學研究的替代/另翼選項。文化的力量仰賴各種替代活動,這些活動就像邊陲撼動中央,並持續對真正的意涵以及由機構與權威背書的價值提出質問。

圖 1:2024年在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策展人和研究人員發起了如何以不同方式組織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的討論。攝影:王愛眉。

實踐替代方案

我想要思考關於「替代/另翼」精神在「替代/另翼活動」中如何展現。

1) 冒險遊樂場

我將首先舉一個對整個社會而言,具有價值的替代方案為例,而不僅限於藝術領域。

在日本,「遊樂公園」(play park)在1970年代的出現,是為了因應那些原本由日本政府設立與管理,並提供給活動受限的孩子公園和遊樂場。健一( Kenichi)與奥村祥子(Shoko Omura)在觀察到他們孩子的遊戲方式後,開始對原本的遊戲環境產生疑慮,同時,他們也受歐洲的冒險遊戲場所啟發,進而將這一概念推廣給更多人。他們於1975年開設了「經堂(Kyodo) 兒童天堂遊樂園」,隨後又開了「櫻丘(Sakuragaoka)冒險遊樂場」,在他們的努力下,促使政府在1979年於世田谷區開設並管理羽根木公園的遊樂園。

這項行動受1943年在哥本哈根近郊的恩德魯垃圾遊樂場(Emdrup Junk Playground)影響,而全球冒險遊樂場也立基於這個遊樂場為模型,不斷地發展。此外,有一本介紹冒險遊樂場概念的書籍,由城市規劃師大村健一(Kenichi Omura)與其妻子大村祥子(Shoko Omura)翻譯,這也對大村健一(Kenichi Omura)與其妻子大村祥子(Shoko Omura)的發跡,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些空間的誕生,源於特定的在地需求與發現。 恩德魯垃圾遊樂場在二戰時期建造於哥本哈根郊區。 瑪喬麗·艾倫(Marjory Allen)在1945年戰後,旋即拜訪恩德魯垃圾遊樂場,隨後在倫敦一處遭炸毀的地點協助建立了另一座冒險遊樂場,同時撰寫關於遊樂園的書籍。冒險遊樂場在既有價值觀和框架失效與不足時,創造了某種新所在,特別是將每位家長的啟發與想法聯相互聯繫。這最終累積出一批志願者,督促公部門進行行動,催生新系統在舊有體制中創建。正如上文指出,雖然冒險公園被視為「替代空間」,但在內涵上,他們是源自於「自主的」需求而生,而非僅為了成為「另一種選擇」的「替代方案」。

1 Terroni,Cristelle, 7 October 2011, “The Rise and Fall of Alternative Spaces”,
https://booksandideas.net/The-Rise-and-Fall-of-Alternative

2 Yamaguchi, Masao, “Center and Periphery”, (Tokyo: Iwanami Shoten,1975)

2) Tokyo Wonder Site 與亞洲替代空間的誕生

Tokyo Wonder Site 是一個在東京的藝術機構,我在2001年時,參與了它的創立並擔任機構總監長達17年的時間。3 在1991年時,正值日本經濟泡沫消退之際,我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建築、規劃與保存研究部門。在紐約這幾年,由於日本經濟衰退,而使我對文化基礎建設在維持城市活力所扮演的角色上有更多的關注。自紐約MOMA1929年開幕,以及1930年克萊斯勒大廈落成以來,紐約開始打造其城市文化基礎設施,目標是想成為如同巴黎般的文化中心。即便在60年後的經濟衰退期間,這些豐富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仍然持續存在。除了美術館與藝廊,還有許多支持年輕藝術家的基礎設施,包括於1971年開張的P.S.1.,同時,在許多教育機構相輔相成之下,新的藝術與藝術家在紐約總是有發展與生存的空間。

1994年我回到日本,一年後,日本發生了阪神淡路(Hanshin-Awaji)大地震4以及東京地鐵的沙林毒氣攻擊事件5,我親眼見證經濟泡沫的破裂,與隨之而來的全國性大型文化設施建設陷入癱瘓的時期6。我強烈的感受到空間的缺乏:包括用於學習與研究藝術,建築,哲學跨領域空間,以及可以支持年輕藝術家與創造國際性連結網絡的空間。我決定要開設一所私人學校,藉此填補這些空缺7。因緣際會下,東京政府給我一個機會去拓展我私人的學校事業轉為公共藝術機構。這也就成了Tokyo Wonder Site,一個作為孵化東京藝術與文化活動的空間,同時也持續支持年輕藝術家、國際藝術家、文化交流以及實驗型藝術創作等,成為轉變東京乃至整個日本藝術與文化基礎設施的催化劑。2000年至2001年期間,也就是在 Tokyo Wonder Site籌備期間,許多替代空間在亞洲不斷湧現8。這些空間同時出現並非由於互影響或接觸,而是對各地社會條件、基礎設施與需求的回應。直到幾年後,我們才意識到亞洲各地的替代空間,正在孕育出某種共同特質。2024年在台灣的聚會與2025年上海的聚會中,標誌著第一次所有的亞洲替代空間凝聚在一起的時刻9。亞洲替代空間的崛起,可以說是同步的,空間創立者在成立空間時,並未事先在亞洲四處取經。這些空間是自發的且無因果關係的誕生。也就是說,「自發的」一詞可比「替代」一詞更能貼切描述這樣的情境。

3)ruangrupa

印尼雅加達的藝術團體ruangrupa,也是發跡於2000年的亞洲替代空間之一。ruangrupa活動內容,很多時候超越了藝術的範疇,也持續經營了25年之久,相較於同期活動但已經結束或轉型的替代空間,ruangrupa 因此標示了其獨特的地位。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實踐,廣泛地說,並非只關注於藝術領域,同時也將社會視為一個整體,並用藝術的理解去思索。也就是說,由於 ruangrupa 並非只是對於現行藝術機構的另一種替代性提案,而他們也不稱呼自己為替代空間,因此「替代空間」這一術語,並不足以描述 ruangrupa 的實踐。他們的行動一開始是為了回應蘇哈托政府「新秩序」的政策:當舉行四人以上的集會時,必須向警方通報。他們的社會與政治實踐在根本上是為了保護他們行動的空間。同時, ruangrupa 的成立,是立基於對場域的需求,以便研究與討論社會、文化與政治現象,並與當代社會日益重要的公共藝術、行為藝術及錄像藝術的創作相結合10。他們關注於非西方觀點的藝術以及可以擾動在地議題的非中心式藝術行動,他們同時也認知到這些地方性的社群網絡與行動對於藝術發展的巨大貢獻,以及其中蘊含所謂的「替代性」,如何作用於西方中心,並且是撼動西方中心的關鍵11。也就是,在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他們身為藝術總監的意義,不是僅止於規劃一場國際展覽盛會。更大的意義是,他們帶著各個地方的藝術網絡到了中心。當 ruangrupa被邀請到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他們也邀請文件展「歸根」。透過這樣的行動,文件展被視為眾多參與文件展的地方行動者之一,而非作為展覽的組織者或主辦方。ruangrupa將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稱為「穀倉一號(Lunmbung One)12」,清楚的聲明他們正嘗試創造一個扁平化的水平結構,並將持續的去鑽研邊陲作為一種替代方案,一種削弱權力中心且只存有地方性碎片的星叢樣態。

圖2:2024年在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策展人和研究人員發起了如何以不同方式組織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的討論。攝影:王愛眉。

超越替代/另類

「替代/另類」一詞,在藝術中陳述「替代空間」的概念,早已超越最原初「另一種」、「不同的」的含義。它可以被改寫為「自發性的、「萌芽階段的」或「難以命名的」。各式替代活動自主的舉行回應了社會與時代的需求。換句話說,當一個發展中的身體開始要獨立時,替代空間可以被視為是這種萌芽階段的現象。它仍然是未分化,難以命名也尚未有成果,但可以說正處於一個充滿潛力的階段。

人類活動可以被初步區分為兩個方向。一個象限是持續表述舊有的價值觀,另一個象限則是創造新價值。新價值總是被主流的價值系統邊緣化,其意義與重要性也被低估。藝術文化的力量,便是在於能夠基於創造性否定與提議上,推出新的替代方案,這也就是為什麼替代方案具有重要意義,它並非僅停留於「不同的事物」這麼間單。

就許多1960年代末草創於紐約的替代空間,也隨著各種群募資加入而轉型,離開原本替代活動軌跡。許多在2000年後成立的亞洲的替代空間,掙扎於持續營運,或者必須更名為「藝術中心」,並更專注於商業與機構性的發展上。許多的空間也不再進行可以稱之為「替代」的活動。這都可能是自然地發生,是自發性活動無可避免的演變。然而,即使這些空間沒有被機構化,也願他們能持續在創造的活力中保持生機,或是新的自發性空間將隨之誕生。

在新自由主義仍然猖獗的時代,在這個充滿衝突、戰爭、審查主義與自我審查主義的混亂世紀,我看見提出替代方案與新可能的力量,正在重新崛起,且變得重要。這些充滿可能性的空間,能夠撼動主流結構,重塑社會系統,並且拓展集體轉變的視野,而非是被狹義的限制在「替代」的範疇之中。

3 Tokyo Wonder Site: 活躍於2001年至2017年。位於東京的藝術與文化設施,以下三點為其發展基石:支持年輕藝術家,國際藝術家與文化交流活動,實驗性藝術。本文作者自該機構2001年創立以來,擔任機構總監,直到2017年活動暫停為止。
4 地震發生於1995年1月17日。受難者人數高達6434人,近畿地區一帶遭受到嚴重損害,尤其神戶市區特別嚴重。這場災難震驚了世界,是為現代城市中的一場重大災難。
5 又稱為東京沙林攻擊。發生在1995年3月20日,東京地鐵車廂上的同時恐怖主義攻擊。真理教徒噴灑神經毒劑沙林,造成乘客、車站員工和救援人員的多人傷亡。在都會地區使用化學武器的無差別恐怖攻擊事件,在全球極為罕見。
6 建築師磯崎新在他為讀賣新聞撰寫的專文中,稱這種建築為「大型垃圾」。
7 這間學校是 LIFESCAPE—全人生活學院(LIFESCAPE INSTITUTE-Institute for Holistic Life),開設於2000年。
8 許多替代空間,如Tokyo Wonder Site、亞洲藝術文獻庫(AAA)、Loop 和 ruangrupa都是在2000年左右開始活動。
9 Yao, Anne, 2020, ”Intra Asia Network (IAN) – A secret society for Asian artistic directors”, Asia Art Archive.

10 Wiyanto, Hendro, Oct 2005, “ruangrupa. Alternative Space & Culture Analysis-Artists’ group and alternative art space in Jakarta. Interview with the director Ade Darmawan “, Universe in Universe, https://universes.art/en/nafas/articles/2005/ruangrupa

11 Ibid.
12 Esche, Charles, Published online: 28 Aug 2024 “The First Exhibitio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umbung 1 (documenta fifteen), What Happened, and What It Might Mean Two Years On”,

1 Terroni,Cristelle, 7 October 2011, “The Rise and Fall of Alternative Spaces”, https://booksandideas.net/The-Rise-and-Fall-of-Alternative

2 Yamaguchi, Masao, “Center and Periphery”, (Tokyo: Iwanami Shoten,1975)

3 Tokyo Wonder Site: 活躍於2001年至2017年。位於東京的藝術與文化設施,以下三點為其發展基石:支持年輕藝術家,國際藝術家與文化交流活動,實驗性藝術。本文作者自該機構2001年創立以來,擔任機構總監,直到2017年活動暫停為止。

4 地震發生於1995年1月17日。受難者人數高達6434人,近畿地區一帶遭受到嚴重損害,尤其神戶市區特別嚴重。這場災難震驚了世界,是為現代城市中的一場重大災難。

5 又稱為東京沙林攻擊。發生在1995年3月20日,東京地鐵車廂上的同時恐怖主義攻擊。真理教徒噴灑神經毒劑沙林,造成乘客、車站員工和救援人員的多人傷亡。在都會地區使用化學武器的無差別恐怖攻擊事件,在全球極為罕見。

6 建築師磯崎新在他為讀賣新聞撰寫的專文中,稱這種建築為「大型垃圾」。

7 這間學校是 LIFESCAPE—全人生活學院(LIFESCAPE INSTITUTE-Institute for Holistic Life),開設於2000年。

8 許多替代空間,如Tokyo Wonder Site、亞洲藝術文獻庫(AAA)、Loop 和 ruangrupa都是在2000年左右開始活動。

9 Yao, Anne, 2020, ”Intra Asia Network (IAN) – A secret society for Asian artistic directors”, Asia Art Archive.

10 Wiyanto, Hendro, Oct 2005, “ruangrupa. Alternative Space & Culture Analysis-Artists’ group and alternative art space in Jakarta. Interview with the director Ade Darmawan “, Universe in Universe, https://universes.art/en/nafas/articles/2005/ruangrupa

11 Ibid.

12 Esche, Charles, Published online: 28 Aug 2024 “The First Exhibitio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umbung 1 (documenta fifteen), What Happened, and What It Might Mean Two Years On”.

分享
Email
Twitter
Facebook
作者
今村有策是東京藝術大學(TUA)副校長,美術研究生院教授、全球藝術實踐課程主任。 東京藝術大學全球支援中心主任,東京藝術大學藝大策展研究中心主任,並同時擁有策展人、建築師、創意總監、文化製作人、文化政策顧問等身份。他從社會實踐、另類倡議和創意平台的角度,在文化活動的不同領域進行研究和實踐。 2001-2017 創辦「東京奇妙地(Tokyo Wonder Site,TWS)」並擔任總監,同時兼任東京都知事特別議題顧問。「東京奇妙地( TWS)」 是作為創意平台的藝術中心,也是東京當代藝術和文化的國際樞紐,致力發掘、培養和推廣新興創作者、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和鼓勵創意實驗;組織了廣泛的文化活動,包括展覽、音樂會、工作坊和藝術家駐村,側重創意對話和創作過程。2001-2013 年,今村擔任東京都知事特別議題顧問期間,為東京的文化政策和文化藝術推廣策略提供建議和監督,並致力於制定新的文化政策和計劃,建立了東京藝術委員會、六本木藝術之夜、東京人才等機構。 此外,他還負責制定 2016 年東京奧運和 2020 年申辦文件的文化計畫。現任世界設計週(World Design Weeks)董事會成員、PMQ(香港)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Kamoe 藝術中心高級顧問。 今村曾擔任多家國際文化機構的顧問,包括世界文化宮(柏林)計畫顧問委員會、Tensta Konsthall(斯德哥爾摩)、聯合國大學(東京)文化顧問。 今村是註冊建築師,曾在東京磯崎新工作室( Arata Isozaki and Associates)、紐約 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服務,並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1991-1993 年)。
贊助
Archive
Archive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 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 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策展學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 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 (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Curatography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Author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