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 「我們」, 不是「你們」: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策展筆記
身分、多樣性與世界主義的政治: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

自1980年代末受後殖民性概念批判思考的影響,藝術和策展的實踐也以身分政治為中心,尤其那些來自於非西方文化和種族背景的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於1989年,在龐畢度中心其具影響力的展覽「大地魔術師」(Magiciens de la Terre)明顯標誌著對「全球藝術」(global art)重要的認可。儘管大型展覽像「大地魔術師」及其他一次性或定期舉行的藝術活動(如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都是在「以西方自由民主背景為平台」及「與西方極端現代主義的歐美中心主義相悖」下舉辦,但它們確實匯集了來自各種國家的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作品。1

2006年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及現任首爾市立美術館館長的金弘姬(Kim Hong-hee)表示,「國際雙年展的興起,是為了在第三世界的話語和後殖民主義的觀念背景中提供新的動力。」2 展示身分主題的大型展覽經常在西方和非西方國家的大城市舉行。世界主義和全球化的影響已經促使世界各地許多大城市舉辦大型藝術雙年展和三年展。在本文中,我將具體探討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ATM,始自2008年)如何及是否能夠顯現當代亞洲文化,以及在亞洲、歐洲連同其他地區之存在的混雜性甚至衝突本質。

ATM 是由阿努爾・米沙(Alnoor Mitha,現任曼徹斯特城市大學資深研究員)於 2008 年發起,于時亦擔任Shisha的創始藝術總監(Shisha為當代南亞工藝和視覺藝術的國際機構,2001-2011年)。貝茜·甘迺迪(Beccy Kennedy)、阿努爾・米沙(Alnoor Mitha)和利昂·溫賴特(Leon Wainwright)表示,「自2008年首次舉辦以來,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頻頻激發人們對當代藝術在城市空間中作用的熱情,同時也反思了亞洲藝術在曼徹斯特『本地化』的動機。」3 隨著世界主義和全球化影響力的增強,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旨在展呈由「亞洲」藝術家或亞裔藝術家所創作的當代藝術,並為英國的亞洲藝術家提供與國際藝術家、策展人、歷史學家和評論家互動的機會。瑪莎・麥斯基蒙(Marsha Meskimmon)在她的論文〈世界主義的承諾: 全球世界的藝術、倫理和想像〉(2011) 中討論了世界主義這個術語,她認為:

… …世界主義是深根蒂固的、本質上具體的、關係性的;它致力於處理文化多樣性和超越固定地緣政治邊界的運動。它是具有最強烈潛在意義的美學;作為一種定位和影響我們的政治,它改變了我們與/在世界的關係,並有可能使藝術成為其最重要的表達形式之一。4

顯然,儘管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跨越地緣政治邊界是富人和受過教育之人的特權,但一些學者提出,當代世界主義應該超越資產階級能力的限制而去追求世界公民。羅布·威爾遜(Rob Wilson)提出了「新世界主義」的概念,並指出:

… …全球化正在產生新的反思形式、改變公民條件、擴大跨國文化的融合和聯繫,從而激發一種面向異質性的開放美學,而這不僅僅是商品化、觀賞性和殖民化的機會。5

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事物不斷得運動、變化和相互影響;本質上,這是全球化現象,為人們產生了多重身分。從交通運輸到無線通訊等各方面的進步使得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人們能夠更輕鬆得旅行和交流。因此,人、物、觀念的傳遞速度更為加劇,每個人之間的相對距離也大幅縮小。因此,世界主義和全球化促進了對多元文化和民族的開放感知,特別是在視覺藝術領域。

全球化有許多定義,但一種引人注目的觀點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出現的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其發展中的理論有關。6 依照這種思路,全球化的目的是把世界的各個面向結合起來,在理想情況下消除每個國家的界限,實現遍及全球的商品、資訊和意識形態自由交換。羅蘭‧羅伯森(Roland Robertson)在描述全球化時指出,「作為一個概念,它既是指世界的壓縮,亦指對總體世界意識的強化。」7 因此,全球化和世界主義旨在將世界各國的思想和國家理想地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同時,文化多樣性和異質性的政治也被置於重要地位,但正如藝術史學家保羅·格拉斯頓(Paul Gladston)所言:

儘管初步認定這些群體的利益各有分歧,但至少從長遠來看,許多群體都傾向於當今批判的主流觀點,即社會身分從來都不是完全存在或穩定的,而相反的是以表演性建構的方式,它因此不斷地穿越與解構階級、性別、種族、年齡、能力和性狀態等嚴格概念上的劃分,以及西方(化的)自由資本主義/現代性的主流邏輯強加於這些劃分上的不對稱權力關係。8

因此,由於身分和「什麼是亞洲」的定義可能是成問題的,而舉辦關於亞洲的當代展覽之意圖將很難證明。從1960年代至1980年代末,就性別、種族、階級和文化而言的邊緣和底層群體明顯得作為對既定的文化和政治主流的各種智力鬥爭。1980年代是國際藝術和策展實踐強勢展現的時期,其目的是將少數群體的鬥爭視覺化和政治化。自19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舉辦了許多展示當代藝術的雙年展/三年展,根據位於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研究,絕大多數此類展覽始於1990年代,尤其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亞洲藝術家加入其中,以及亞太地區雙年展類型的展覽如雨後春筍般湧現。9

對此類展覽的普遍理解是,它們是「國際化的後殖民主義者論述」的視覺化,旨在展示結構從屬性身分的辨識,並解構曾經被西方帝國主義殖民的人們的聲音。這種當代藝術策展實踐的現象在亞太地區廣泛蔓延。當全球化、城市化和城市空間的爆炸性擴張已經成為當今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挑戰性的議題時,現代化和文化的重新詮釋也正在快速發生。在這個地區,人們對於現代化已經經歷了新的認識和新的模式,同時,包括藝術家在內的人們也持續得尋找自己的聲音來應對這現象。因此,在世界主義和全球化的影響下,這些國家的許多人民在全球流動,跨越國界,傳播新的思想、語言和文化,並在當地並存和融合。簡・韋伯(Jen Web)對全球化環境中的國家做出了以下觀察:

此將外國與本土交融成新形式的做法在藝術家的當代作品中得到了明顯體現,在他們的態度很少只關注本土、民族或全球性,而是體現了文化思想和圖像流動的雙向或多向交流的效果。11

在全球化和世界主義的背景下,亞太地區的狀態正持續產生變化;即舊的文化形式被取代或重新詮釋,並產生了新的文化和價值形式。這給藝術家帶來施加新壓力的影響,但同時也刺激了他們創造新的藝術。韋伯也認為,「藝術品可以充當『社會意義的載體』,既代表亦可實現『世界』,並由此必然的結果得以證實(或否定)作為一個國家地位的故事。12 除此之外,獨特的藝術體係可以促進國家地位的辨認,儘管它可能會產生衝突和變化。大多數評論人都認可,由尚.于培.馬爾丹(Jean-Hubert Martin)組織於1989 年在巴黎舉辦的大地魔術師是一系涉及全球化的其他展覽中的關鍵時刻。13 然而,大地魔術師並不是第一個舉辦與全球化議題相關的展覽。倫敦的英聯邦學院(The Commonwealth Institute in London)所在1950 年代和1960年代舉辦了一系列英聯邦國家藝術家的展覽,而威尼斯雙年展在其存在的每一年中也都吸收了國際力量。倫敦的聯邦研究所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舉辦了一系列聯邦國家藝術家的展覽,而威尼斯雙年展自成立以來也都投入了國際力量。14那些被選中向世界展出的藝術作品除了揭示身分和文化多樣性意識為最常見的形式,亦被策略性地邀請來表達衝突性的本質和文化本身的複雜性。

在全球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任何還殘存的傳統形式和規範都被迫改變以適應現代意識形態,如同在後殖民世界中經常發生的那樣。正如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所言,「後殖民主義從第三世界定位的固定性中解放出來,意味著後殖民主義的身分不再是結構性的,而是話語性的」。15後殖民時代的身分認同問題變得複雜而多元,同時資訊和觀念跨越國界。因此,身分可以體現在國家地位、性別、文化、宗教和民族的論述中。由於藝術活動具有提出問題、吸引大眾注意力的策略性功能,大型國際展覽在這方面特別活躍,並在後殖民時代立基於西方化偏見的邊緣群體中發展出更多的自我認知。金弘姬認為,「這可以理解為後殖民時期非西方國家透過舉辦新的雙年展來尋求重新安排世界藝術和文化其等級制度的自然現象。」16 這樣,雙年展就不只是一個為藝術活動服務,更是表達身分、衝突和力量的手段。

自1990年代以來,國際上已舉辦了許多雙年展和三年展,特別是亞太地區,包括釜山雙年展(韓國,1981-)、福岡三年展(日本,1999-)、廣州三年展(中國,2002-)、光州雙年展(韓國,1995-)、香港藝術雙年展(香港,1975-)、上海雙年展(中國,1996-) 、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2006-)、亞洲藝術雙年展(台灣,2007-)、台北雙年展(台灣,1996-)和中國當代藝術三年展(中國,2002-)等。17 他們創造了一種具有亞太地區特有的活動。該地區國際展覽的迅速擴張反映了亞洲當代藝術的徹底轉變,甚至是其傳統特徵。這些展覽也呈現了當代藝術界在亞洲不同國家之間展開的競爭場所。作爲國家地位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對其藝術和文化特徵的認可,該地區的許多政府都創立了基金和組織來舉辦國際雙年展和三年展。例如,2006年的第一屆新加坡雙年展就獲得了超過200萬美元的慷慨預算。18 此外,其中光州雙年展的預算是1990年以來的雙年展中最高的,平均預算超過1200萬美元。19

圖1:Subodh Gupta,《27 Light Years》,不銹鋼,不銹鋼器具,2007年。照片由陳明惠於2008年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期間拍攝。

身分、多樣性和可視性

國家及其敘事(儘管是矛盾的)被隱喻性地轉化為文學語言,以便被形象化和理解。霍米‧巴巴(Homi Bhabha)斷言,「在我開始描述的這個龐大而有限的國家形像中,我想強調的是一種特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心理縈繞在國家觀念、那些書寫語言的人的語言、那些生活其中的人的生活。」20 國家的概念源自於歷史的書寫方式,以及國家主義者試圖從特定視角記錄敘事的方式。莊太量(Terence Chong)指出,根據英國政治理論家安東尼‧史密斯 (Anthony Smith)的觀點,培養國家文化的意義和歸屬感需要具備一些特徵:21

社會的存在聯繫著共同的信仰和神話形式;共同的歷史與命運感;共同的語言和宗教;所有這些都使得社會形成了一種民族(身分)。

隨著城市開始擴張、發展並創造出自己獨特的特徵和屬性,城市居民需要調整思維方式以趕上城市地區的新趨勢。正是在這脈絡下,重新詮釋價值(新與舊)對於生存至關重要。透過大型展覽,『亞洲』藝術的新面貌正在顯現,並成為鼓勵大眾重新思考複雜身分認同問題的有力手段。

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

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於2008年發起,為歐洲地區首次專門針對亞洲的雙年展/三年展。貝茜·甘迺迪(Beccy Kennedy)指出,「雙年展作為一種現象的吸引力與日俱增,這可以被理解其作為成功的品牌是具有重要意義。」22 ATM將自己標榜為歐洲唯一的亞洲藝術節,聚焦於亞洲藝術家在曼徹斯特市各個場館創作的新作品,其城市擁有大量的亞洲社群。首屆 ATM由Shisha組織舉辦,並由當時的西北藝術委員會(North West Arts Board)提供資金支持,旨在展示那些英國的亞裔和來自亞洲國家的當代藝術。23 首屆ATM08活動的主題為「抗議」(Protest),由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和Shisha組織聯合舉辦的ATM11活動的主題為「時間與世代」(Time and Generation)。24

「衝突與同情」(Conflict and Compassion)是ATM14的主題,除了曼徹斯特的主要藝廊外,其場地還囊括其他主要文化組織,例如帝國戰爭博物館、國家足球博物館和Cornerhouse空間等。隨著Shisha組織的停運,以及阿努爾・米沙(Alnoor Mitha)被任命為曼徹斯特城市大學 (MMU) 的資深研究員,而從2014年起MMU成為ATM的組織者。ATM21的主題是「愛汝之鄰居」(Love Thy Neighbour),旨在透過藝術的視角,促進對英國與亞洲的關係和聯繫的理解和討論。

圖2:'Pop-Up Republics'作品計畫的標誌,由Dark Border Developments(DbD)呈現。此展覽由貝姬·肯尼迪(Beccy Kennedy)、保羅·布斯(Paul Booth)和陳明惠策展,於2014年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期間在北帝國戰爭博物館展出。

可視化亞洲的可能性

對於展示亞洲藝術顯得相當幼稚和有問題的,因「什麼是亞洲?(What is Asia?)」這個問題仍有待商榷。早期迭代的ATM邀請了來自東亞和南亞的藝術家來呈現藝術節的目標,以回答「什麼是亞洲?」這個命題。然而,這特別具有挑戰性,導致該項目看起來相當有限和狹隘,因為它與亞洲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的現實無關。於2024年,ATM由林宏璋(Hongjohn Lin)策劃,主題為「跨價值」(Transvaluation)。其策展策略超越了『亞洲』的觀念,而是著眼於我們如何以全球政治、經濟、勞工和藝術的視角來看待價值。第六屆ATM透過藝術計畫以及一系列研討會、座談會、出版物和工作坊提供了更廣闊的視角來處理適時和全球性論述。這是透過物質和虛擬的兩種形式的實現,沒有偏見,也沒有刻板印象的文化隱喻。

1 Paul Gladston, “International curatorial practice and the problematic de-territorialisation of the “identity” show: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riennial City: Localising Asian Art, in Kennedy, Beccy, Alnoor Mitha and Leon Wainwright, eds., (Manchester: Cornerhouse Publications, 2014), 21.
2 Kim Hong-hee, The 6th Gwangju Biennale 2006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hift of Centre, Conference paper for 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94th Annual Conference, February 2006, Boston MA, USA, 22-25.
3 Kennedy, Beccy, Alnoor Mitha and Leon Wainwright, “Triennial City: An Introduction”, Triennial City: Localising Asian Art, in Kennedy, Beccy, Alnoor Mitha and Leon Wainwright, eds., (Manchester: Cornerhouse Publications, 2014), 2.
4 Marsha Meskimmon), “The Promise of Cosmopolitanism: Art, Ethics and Imagination in a Global World – a positional parlay,” Conference paper for New Asian Imaginations,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September 2011), 19-21.
5 Rob Wilson, “Cosmopolitics: Thinking and Feeling Beyond the Nation,” A New Cosmopolitanism is in the Air, in Cheah, Pheng and Bruce Robbins, ed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8), 355.
6 Dean Forbes, “Globalisation, postcolonialism and new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cific Asian metropolis,” Globalisation and the Asia-Pacific: Contested Territories, in Kris Olds, Philip F. Kelly, Lily Kong, Henry Wai-Chung Yeung and Peter Dicken, ed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239.
7 Roland Robertson, Globalis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8 Gladston, op. cit., 19.

9 Asia Art Archive, http://www.aaa.org.hk/onlineprojects/bitri/en, (accessed on 1 March, 2025).

10 Gladston, op cit., 22.
11 Jen Webb, “Art in a Globalised State,” Art and Social Change: Contemporary Art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in Caroline Turner, ed., (Canberra: Pandanus Books, 2005), 42.
12 Ibid., 30.

13 Niru Ratnam, “Globalization and art,” Oxford Art Online, (24 February 2010), https://www.oxfordart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art/T2086277, (accessed March 26, 2025).

14 Ibid.
15 Arif Dirlik, “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Critical Inquiry 20, (1994): 332.
16 Kim, op. cit.
17 John Clark, “Contemporary Asian Art at Biennales and Triennales: The 2005 Venice Biennale and Fukuoka Asian Triennale, the Sigg Collection, and the Yokohama and Guangzhou Triennales,” in CAA Reviews, Issue 9, (4 September 2006): 7-22.
18 Choy Lee Wang, “Barely Alive: Funding for Independent Art in Singapore,” in Art Asia Pacific 47, (2006), 26

19 “All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nternational Art Biennials,” Asian Art Archive, http://www.aaa.org.hk/onlineprojects/bitri/en, (accessed 19 September, 2013).

20 Homi k. Bhabha, “Introduction: Narrating the Nation,” Nation and Narration, in Bhabha, Homi K,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1.
21 Terence Chong, Southeast Asia Background Series No9: Modernisation Trends in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5), 29.

22 Beccy Kennedy, “Pavilioning Manchester: boundaries of the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 at the Asia Triennial,” in Open Arts Journal, Issue 2, 2013, http://openartsjournal.org/issue-2/2013w10bk,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5), 3.

23 Alnoor Mitha, “Shisha and the First Asia Triennial Manchester”, Asia Art Archive, (1 September, 2007), https://aaa.org.hk/en/like-a-fever/like-a-fever/shisha-and-the-first-asia-triennial-manchester, (accessed March 4, 2025).

24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sia Triennial Manchester”, REF2014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https://ref2014impact.azurewebsites.net/casestudies2/refservice.svc/GetCaseStudyPDF/43531, (accessed March 3, 2025).

1 Paul Gladston, “International curatorial practice and the problematic de-territorialisation of the “identity” show: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riennial City: Localising Asian Art, in Kennedy, Beccy, Alnoor Mitha and Leon Wainwright, eds., (Manchester: Cornerhouse Publications, 2014), 21.

2 Kim Hong-hee, The 6th Gwangju Biennale 2006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hift of Centre, Conference paper for 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94th Annual Conference, February 2006, Boston MA, USA, 22-25.

3 Kennedy, Beccy, Alnoor Mitha and Leon Wainwright, “Triennial City: An Introduction”, Triennial City: Localising Asian Art, in Kennedy, Beccy, Alnoor Mitha and Leon Wainwright, eds., (Manchester: Cornerhouse Publications, 2014), 2.

4 Marsha Meskimmon), “The Promise of Cosmopolitanism: Art, Ethics and Imagination in a Global World – a positional parlay,” Conference paper for New Asian Imaginations,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September 2011), 19-21.

5 Rob Wilson, “Cosmopolitics: Thinking and Feeling Beyond the Nation,” A New Cosmopolitanism is in the Air, in Cheah, Pheng and Bruce Robbins, ed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8), 355.

6 Dean Forbes, “Globalisation, postcolonialism and new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cific Asian metropolis,” Globalisation and the Asia-Pacific: Contested Territories, in Kris Olds, Philip F. Kelly, Lily Kong, Henry Wai-Chung Yeung and Peter Dicken, ed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239.

7 Roland Robertson, Globalis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8 Gladston, op. cit., 19.

9 Asia Art Archive, https://www.aaa.org.hk/onlineprojects/bitri/en, (accessed on 1 March, 2025).

10 Gladston, op cit., 22.

11 Jen Webb, “Art in a Globalised State,” Art and Social Change: Contemporary Art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in Caroline Turner, ed., (Canberra: Pandanus Books, 2005), 42.

12 Ibid., 30.

13 Niru Ratnam, “Globalization and art,” Oxford Art Online, (24 February 2010), https://www.oxfordart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art/T2086277, (accessed March 26, 2025).

14 Ibid.

15 Arif Dirlik, “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Critical Inquiry 20, (1994): 332.

16 Kim, op. cit.

17 John Clark, “Contemporary Asian Art at Biennales and Triennales: The 2005 Venice Biennale and Fukuoka Asian Triennale, the Sigg Collection, and the Yokohama and Guangzhou Triennales,” in CAA Reviews, Issue 9, (4 September 2006): 7-22.

18 Choy Lee Wang, “Barely Alive: Funding for Independent Art in Singapore,” in Art Asia Pacific 47, (2006), 26

19 “All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nternational Art Biennials,” Asian Art Archive, https://www.aaa.org.hk/onlineprojects/bitri/en, (accessed 19 September, 2013).

20 Homi k. Bhabha, “Introduction: Narrating the Nation,” Nation and Narration, in Bhabha, Homi K,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1.

21 Terence Chong, Southeast Asia Background Series No9: Modernisation Trends in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5), 29.

22 Beccy Kennedy, “Pavilioning Manchester: boundaries of the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 at the Asia Triennial,” in Open Arts Journal, Issue 2, 2013, https://openartsjournal.org/issue-2/2013w10bk,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5), 3.

23 Alnoor Mitha, “Shisha and the First Asia Triennial Manchester”, Asia Art Archive, (1 September, 2007), https://aaa.org.hk/en/like-a-fever/like-a-fever/shisha-and-the-first-asia-triennial-manchester, (accessed March 4, 2025).

24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sia Triennial Manchester”, REF2014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https://ref2014impact.azurewebsites.net/casestudies2/refservice.svc/GetCaseStudyPDF/43531, (accessed March 3, 2025).

分享
Email
Twitter
Facebook
作者
陳明惠教授現任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NCKU)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她於英國羅浮大學取得藝術史與理論博士學位,且曾任成大藝術中心視覺與表演藝術系主任。陳明惠出版過多本著作,包括《無窮的瞬間: 臺灣當代女性藝術2003-2023》(2024)、《當代中國邊界的視覺文化戰爭》(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出版社,2022)、《Visual Culture Wars at the Borders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8)、《當代策展藝術及實踐:身體、性別、科技》(2015)及《跨界:當代藝術中的游轉與鄉愁》(2015)。至今她已策劃超過50場當代藝術展覽,包括《極度維面:臺南當代藝術之思辨》(台南市美術館,2024)、《你現在在工作嗎?》(國立台灣美術館,2023)、當海洋相遇(小龍文化園區,台灣,2023-2024)、《2019台南新藝獎 — [不]可見的維度(台南,2019)、《身體風景:派翠西亞‧匹斯尼尼》(毓繡美術館,2016)、《表相皮層:英國藝術家費爾‧賽耶》(高雄市立美術館,台灣,2015)、《Pop-up Republics》(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英國,2014),及《後人類慾望》(台北當代藝術館,2013-2014)。
贊助
Archive
Archive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 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 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策展學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 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 (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Curatography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Author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