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 「我們」, 不是「你們」: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策展筆記
邁向跨價值的十二道宣言

1. 亙古以來,對價值(value)的思考通常侷限於哲學範疇。1 在價值論(axiology)的倫理中,對價值的假設攸關對「渴望的構想」(conceptions of the desirable):對人們來說,這些構想對做出何種(道德)選擇有明確的影響。價值主要是關於人們應該渴望什麼,以及想像人生應當用何種樣貌實現。因此,價值即使不直接與生命的意義相關,也至少是關於人們可以從中合理期望些什麼事物的構想。

2. 然而,近期一股由新自由主義所揚起對於本真性(authenticity)的自戀風潮,使得那些攸關於價值的思考陷於了象徵性的空洞之中:人渴望事物的視野變得狹窄,不再留給那些垂直和結盟的儀式任何迴廊;人們不再凝聚形成共同體,一同創造使我們理解生而為人的共鳴(resonances)迴響。其結果是,價值淪為個人消費的對象。當價值淪落為商品時,或多或少被市場思維給簡單化了。隨後,正義、人性和永續性等等價值,接連趨從於一種基於測量與量化的工具化思維,好用來追求利潤。2

圖一:自動提款機。
1 亞里士多德最早的倫理學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Nichomachean Ethics)中,他使用實踐(praxis)來指「行動」,與思想(theoria, 思考)和創作(poiesis, 製造)並列。他對「實踐智慧」(phronesis, 實際智慧)的概念,非常接近當前藝術研究領域中對實踐的理解:即對價值進行重新思考,並導向倫理行動。
2 這一觀點在韓炳哲的著作《儀式的消逝:當下的拓撲學》(The Disappearance of Rituals. A Topology of the Present,倫敦,2020年)中進一步闡述。根據韓炳哲的說法,「當下」的特點是缺乏社群的交流,這使得集體價值被拋棄,個體暴露於新自由主義心理政治的剝削和宰制之下。目前的社群已經萎縮並商品化,缺乏將人們緊密聯繫起來的象徵性力量。

3. 我們必須直面實踐世界的問題,也就是當今的價值亟需進行重新配置。布萊恩.馬蘇米在其著作《關於價值再評估的99個命題(後資本主義宣言)》(99 Theses on the Revaluation of Value (A Postcapitalist Manifesto)的開篇中,就呼籲打破長久以來的量化限制:「是時候奪回價值了」。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的計算式估量對於思考有著主宰地位,亦創造了一種匱乏版本的剩餘價值。因此,將價值從經濟市場的簡化狀態中奪回來,便是該宣言的首要企圖所在。馬蘇米從卡爾.馬克思對資本和剩餘價值的概念出發3 ,並將其推向了極限。例如在第20條命題中寫道:「轉換資本主義的關鍵點,在於轉換剩餘價值自身被自動驅動的過程上,其過程需要進行一種另類評估(alter-valuing)。這種評估不斷以動態的方式對數值進行類比,不會以量化不可還原的事物為目的,運作整個經濟化的生活。」4

圖二:卡爾.馬克思曾在位於曼徹斯特的柴特姆圖書館使用過的書桌。
3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於1845年在曼徹斯特的契塔姆圖書館共同撰寫了《共產黨宣言》(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今天,這份宣言再一次顯得具有現實意義,尤其是在反思新(資本主義)形式的生態和社會鬥爭時。
4 Brian Massumi, 99 Theses on the Revaluation of Value. A Postcapitalist Manifesto, Minneapolis/London, 2018, p.19.

4. 馬蘇米將生產其他的價值(或對抗的價值)之過程描述為一種思辨(speculation)模式5:這種思辨被理解為促進新事物出現的方法,例如在後資本主義中,以情動(affective)的方式表達質(而非數)之強度。在這種思辨和價值轉變的過程中,這份宣言尤其強調創造的潛力,也就是對於價值的概念,應當從藝術實踐的角度重新調配和激活。

5. 在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的策展敘事中,這一挑戰正是其核心所在。這次三年展明確地聚焦於藝術對「跨價值」(Transvaluation)的詮釋,強調藝術在當代全球中呈現和再現不同價值觀念的潛力,並引以人們關注。為此,跨價值主張藝術研究(artistic research)應被視為批判性的反思、思辨與想像的空間,且以所有價值的相對性和歷史背景為起點。藉尼采的話來說,這一空間不僅用於下判斷,更重要的是用來生成新的價值,換言之,這是「對所有價值的重估」(a revaluation of all values)。在尼采看來,當觀點進行重新組合時,便意味著要承擔重新評估世界的責任,而非接受主流價值的宰制。因此經濟體系所估量出的價值並非討論要點,而是要去評估那些在情動中被深刻體驗過的價值,由此,才為歸屬於世界的意義有所助益。

6. 策展計畫《跨價值》將發展一系列主題,旨在表示藝術研究具有創造基礎條件與原則的能力,對不同的生活和學習方法進行重新配置。起點始自於那些對界限的意識:尊嚴的界限、無法忍受的界限、以及那些我們能識別並隨後指出的界限。認識到這些界限,才意謂著我們正式投入工作、鬥爭,並全心致力於此狀態中。6

7. 由此來看,《跨價值》意在展示藝術研究對於社會、情動和對物質的思辨能夠產生一種過程性的剩餘價值,且異於傳統資本主義生產利潤的過程:這樣的剩餘價值,能夠轉化我們對全球不穩定性、交換系統、永續性、信任、希望、和相互依賴性等等的觀念。7

8. 藝術家咸良娥(Yang Ah Ham)的研究計畫《未定景觀》(Undefined Panorama, 2019-)持續深入上述的觀念。這個計畫是多層次的,並聚焦於描繪一個影像——以巨型尺幅的投影勾勒當代全球背景下由階級鬥爭、技術變革、生態危機、佔領運動及反抗滅絕等因素所形成的敘事風景。咸良娥首先批判地意識到社經環境、新自由資本主義的絕對價值,並尋找另類的、更人性化的價值體系及相關的共存形式。如藝術家所主張,藝術應從深刻意識到緊迫危機出發,開創新的想像形式,並激發創意者發起變革,實現新的社會結構:這些結構將基於關懷、信任與團結等等價值,進行重新校準。因此,影像邀請我們從該角度審視與他人共存的可能性。這些對未來想像的反思,隨後被轉化為一個參與計畫,例如實體工作坊和數位線上平台,用於集體式地重新思考當前的全球問題。8

圖三:咸良娥(Yang Ah Ham)的研究計畫《未定景觀》(Undefined Panorama, 2019-),作品靜態截圖。

9. 唐.吉安(Tiong Ang)與其團隊規劃的作品《消除我》(Erase Me)旨在重拾那些人類創造的價值,也是視表演為方式,重新思考創造力作為另類價值的動力。在這場無腳本的演出中,人們承認並尊重彼此既有的獨特節奏,沒有受制於那些別無選擇的生活規矩,反而呈現了一種積極的共同生活模式,即「個體節奏」(idiorrhythms,巴特術語9)。在這裡,個體節奏的實踐正描繪一個沒有集體主義的另類社群:一個不具垂直權力,僅有水平互動的星叢式(constellation)連結;一種使生活能夠真正流動的特殊路徑,與之相對的,則是被規範和制約的生活形式。表演與空間內的影像作品也產生了共鳴,並從不同的角度(諸如意識形態、藝術、學術、生活)將有關身份的探問-尤其是亞洲性-加以展示和問題化。為此,舞台還會作為一個基地,以新聞播報室的方式呈現當地亞裔社群的聲音。10

圖四: 唐.吉安(Tiong Ang)的作品《睡眠者》(Sleeper),包括影片和空間設計,於2017年在烏特勒支的BAK舉行的《研討會》(To Seminar)開幕表演中展出。

10. 史蒂芬諾斯・思波普洛斯(Stefanos Tsivopoulos)專注於替代貨幣的研究已有十多年。在2013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作品《歷史零》(History Zero)以一種宣言的形式,展示了多種交換價值的檔案。他最新的計畫是《物的探查》(Object Recoinnaisance, 2010)11,一部電影可被視為他在此領域延伸研究的電影:《物的探查》是一個層次豐富的敘事,傳達著紛繁複雜及相互衝突的價值觀。影片以虛構的形式進行敘事,並探查了一件原屬於某個家庭的贈禮:一顆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海螺,本作為新娘的嫁妝,用於彌補婚後無生產勞動的損失;最終在殖民者的國家中被資本主義價值體系所貨幣化,並被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熱帶博物館。電影邀請人們反思平等的價值,藉由文化物件的遺失,除了說明抹除人之價值的殖民過程,亦探問如何對待這些議題:不能僅僅是單純的返還物件而已,而是要實現後殖民式的修復。

圖五:史蒂芬諾斯・思波普洛斯(Stefanos Tsivopoulos)的作品《物的探查》截圖(Object Recoinnaisance, 2010)。

11. 史蒂芬妮.米薩(Stephanie Misa)的裝置作品《肉舌祭壇》(An Altar for the Fleshy Tongue)同樣引起人們關注那些在殖民過程中被抹去的事物。該研究專注於活語言的角色與地位。12 首要探討的是,語言是否能夠在跨代的過程中存於身體之內,而如果可以,我們需要哪些工具來喚醒這些沉睡的知識?這使藝術家去關注生活中瀕臨絕跡的語言,以及那些已然消失卻依然留下痕跡的語言。為了抵禦殖民者語言帶來的排擠和壓迫,《肉舌祭壇》將母語的口傳性視為原民社區的彈性策略,讓他們能夠實踐一種另類性的存在、認知和行動(being-knowing-doing),並以既錯綜又複雜的方式具體呈現。此外,作品把那些被定義為「過去」的事物置於當下,並將修復破碎的世界作為藝術研究的基礎,藉此探索語言、身體、空間性、時間性以及(集體)價值間的「潛在歷史」13

12. 《跨價值》的策展核心在於探討藝術研究的具體角色。透過重新調節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尋找藝術研究的定位。當人們面臨生態危機、社會經濟和地緣政治挑戰與困境時,藝術研究可以從哪些新想像的框架中做出選擇?必須強調的是,藝術研究因自身有其合作的性質,在倫理層面上是開放式的,因此被看做是一種希望和信任的實踐形式。然而在今天的社會中,這些核心價值仍需要重新被注意,尤其當前的社會強調要對當下(「即刻」)具有強烈意識,並且存在著一種由官僚造成的不信任氛圍。職是之故,藝術研究應當-以表演性-承襲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寫的宣言精神14,引起人們對新型動員形式的關注。革命願望最終會重啟,對社會變革鬥爭的願景,新策略和追求全球社會正義的聯盟,及呼籲修復式的集體生活應對全球危機,這一切都將幫助我們促成對另類價值的渴望。

1 亞里士多德最早的倫理學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Nichomachean Ethics)中,他使用實踐(praxis)來指「行動」,與思想(theoria, 思考)和創作(poiesis, 製造)並列。他對「實踐智慧」(phronesis, 實際智慧)的概念,非常接近當前藝術研究領域中對實踐的理解:即對價值進行重新思考,並導向倫理行動。

2 這一觀點在韓炳哲的著作《儀式的消逝:當下的拓撲學》(The Disappearance of Rituals. A Topology of the Present,倫敦,2020年)中進一步闡述。根據韓炳哲的說法,「當下」的特點是缺乏社群的交流,這使得集體價值被拋棄,個體暴露於新自由主義心理政治的剝削和宰制之下。目前的社群已經萎縮並商品化,缺乏將人們緊密聯繫起來的象徵性力量。

3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於1845年在曼徹斯特的契塔姆圖書館共同撰寫了《共產黨宣言》(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今天,這份宣言再一次顯得具有現實意義,尤其是在反思新(資本主義)形式的生態和社會鬥爭時。

4 Brian Massumi, 99 Theses on the Revaluation of Value. A Postcapitalist Manifesto, Minneapolis/London, 2018, p.19.

5 這一過程在《重新想像未來》(Re-imagining Futures)計畫中得到了進一步探討(《OnCurating》,蘇黎世,2019年)。https://oncurating-space.org/re-imagining-futures/

6 安東尼奧.奈格里(Antonio Negri)和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dt)在《帝國》(Empire, 2000)中提到,抵抗資本主義和市場的社會運動的興起是一種「重估」(transvalued)的形式。該文本以尼采為基礎,強調個體創造社會結構的能力。

7 安娜.田(Anna Lowenhaupt Tsing)的《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 Princeton, 2015)為這樣的想像提供了動力。在這本書中,安娜強調了「注意的藝術」(arts of noticing,第17-25頁),這使我們能夠超越對資本主義的單一批判,以各種多樣和偶然的思維來應對資本主義。「要理解資本主義(而不僅僅是其替代選擇),不能停留在資本家的邏輯中;我們需要一種民族誌的視角去觀察經濟的多樣性,注意有哪些可能的方法會累積資本。」(第66頁)

8 此次三年展將展示《未定景觀》的新版本 httsp://www.youtube.com/watch?v=y42rWY-Ozfw。此外,還將組織一個工作坊,正如影片中所提,該工作坊從增長(量的擴張)和發展(質的提升)的區別出發。參與者將被邀請在停止增長的階段,儘可能地進行發展和再生。在三年展期間,該作品計畫的數位環境也將進一步發展 https://www.undefinieerpanorama.net

9 羅蘭.巴特在《如何共同生活》(How to live together)中引入了個體節奏實踐的觀點(紐約,2012年)。

10 唐.吉安在《研討會》(To Seminar, 烏特勒支,2017) 和《告別研究》( Farewell to Research, 第9屆布加勒斯特雙年展,2020-2022)的框架下組織了類似的表演。https://tiongang.net

11 三年展將展出《物的探查》(https://vriza.org/en/portfolio-items/object-reconnaisance/)。與此同時,藝術家將進行一場講座表演,探討另類價值的系統,例如重新審視禮物的經濟(參見馬塞爾·莫斯《禮物:原始社會的交換形式與功能》(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Marcel Mauss, 1925) https://www.stefanostsivopoulos.com

12 史蒂芬妮.米薩的先前研究專案也聚焦於口述性的觀點。口述性打破了固定文化的概念,並提出文化—語言—是處於永恆的流動之中。在三年展的開幕式上,她還會進行一場名為《菲律賓人》(Fillipinos)的表演,與其裝置作品《肉舌祭壇》進行對話。https://www.stephaniemisa.com/202223/filipinos/

13 艾莉雅·阿祖萊(Ariella Aisha Azoulay)以「潛在歷史」的實踐,提出我們仍然可以拒絕摧毀社區、生命和世界的帝國暴力。她認為,構成我們世界的各種機構,從檔案館和博物館到主權和人權的理念,再到歷史本身,都依賴於試圖整理時間、空間和政治的帝國思維模式。阿祖萊呼籲我們不要尋找新的未來,而是回溯歷史、且不再將帝國主義的知識基礎視為理所當然。通過將那些被定義為「過去」的事物呈現在當下,並將修復破碎世界作為政治的核心,於此,我們仍可以繼續抵制帝國暴力。參見《潛在歷史:解除對帝國主義的學習》(Potential History. Unlearning Imperialism,倫敦/紐約,2019年)。

14 在《人類世中的馬克思:走向「去增長共產主義」的理念》(Marx in the Anthropocene: Towards the Idea of Degrowth Communism, 2023)中,齋藤幸平回到馬克思的原始著作,這些著作是在曼徹斯特的契塔姆圖書館中寫成,並收錄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中。在這本書中,齋藤強調了馬克思思想中的生態方面,這些內容後來被恩格斯刪除,因為恩格斯更強調階級鬥爭。馬克思在這裡專注於「資本主義之後的生活」的條件,他基於「代謝裂縫」(metabolic rift)的概念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破壞性所在地。通過重新審視原始著作—在其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從平衡的角度思考的,而不是從生產方式出發—齋藤打算更新馬克思關於去增長共產主義的思想:在後稀缺時代實現非消費主義的生活,面對全球生態危機以實現公正社會。因而,我們也為ATM6提議在契塔姆圖書館組織一個「生態社會主義」讀書會。https://monthlyreview.org/product/karl_marxs_ecosocialism/

分享
Email
Twitter
Facebook
作者
漢克.斯勞格(Henk Slager)以藝術研究教授(芬蘭美術學院,2010-2015)及烏特勒支視覺藝術與設計學院(MaHKU Utrecht)院長身份,對視覺藝術研究的功能論辯貢獻良多。2006 年,共同發起歐洲藝術研究網 (EARN),透過座談會、專家會議和演講,爬梳藝術研究對當今藝術教育的影響。專注藝術研究之餘,先後參與多項策展計畫,包括第七屆上海雙年展「快城快客」(2008)、歐洲宣言展合作計畫「學院轉向時」(As the Academy Turns)(2010)、第十三屆文獻展的「進行研究」 (Doing Research)(2012)、第一屆提比里斯三年展的「越位效應」(Offside Effect)(2012)、第五屆廣州三年展「亞洲時間」的「及時沉思」 (Timely Meditations) (2016)、烏特勒支當代藝術中心的「致研討 」(To Seminar)(2017)、威尼斯雙年展第三屆研究館的「研究生態」 (Research Ecologies)(2019)、第九屆布加勒斯特雙年展的「告別研究」 (Farewell to Research)(2021)。近作「研究之樂:2007-2014 教育及策展研究計畫概觀」 (The Pleasure of Research: an overview of educational and curatorial research projects 2007-2014),於2015年由柏林Hatje Cantz出版社出版。
贊助

5 這一過程在《重新想像未來》(Re-imagining Futures)計畫中得到了進一步探討(《OnCurating》,蘇黎世,2019年)。https://oncurating-space.org/re-imagining-futures/

6 安東尼奧.奈格里(Antonio Negri)和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dt)在《帝國》(Empire, 2000)中提到,抵抗資本主義和市場的社會運動的興起是一種「重估」(transvalued)的形式。該文本以尼采為基礎,強調個體創造社會結構的能力。
7 安娜.田(Anna Lowenhaupt Tsing)的《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 Princeton, 2015)為這樣的想像提供了動力。在這本書中,安娜強調了「注意的藝術」(arts of noticing,第17-25頁),這使我們能夠超越對資本主義的單一批判,以各種多樣和偶然的思維來應對資本主義。「要理解資本主義(而不僅僅是其替代選擇),不能停留在資本家的邏輯中;我們需要一種民族誌的視角去觀察經濟的多樣性,注意有哪些可能的方法會累積資本。」(第66頁)

8 此次三年展將展示《未定景觀》的新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2rWY-Ozfw。此外,還將組織一個工作坊,正如影片中所提,該工作坊從增長(量的擴張)和發展(質的提升)的區別出發。參與者將被邀請在停止增長的階段,儘可能地進行發展和再生。在三年展期間,該作品計畫的數位環境也將進一步發展 https://www.undefinieerpanorama.net

9 羅蘭.巴特在《如何共同生活》(How to live together)中引入了個體節奏實踐的觀點(紐約,2012年)。

10 唐.吉安在《研討會》(To Seminar, 烏特勒支,2017) 和《告別研究》( Farewell to Research, 第9屆布加勒斯特雙年展,2020-2022)的框架下組織了類似的表演。https://tiongang.net

11 三年展將展出《物的探查》(https://vriza.org/en/portfolio-items/object-reconnaisance/)。與此同時,藝術家將進行一場講座表演,探討另類價值的系統,例如重新審視禮物的經濟(參見馬塞爾·莫斯《禮物:原始社會的交換形式與功能》(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Marcel Mauss, 1925) https://www.stefanostsivopoulos.com

12 史蒂芬妮.米薩的先前研究專案也聚焦於口述性的觀點。口述性打破了固定文化的概念,並提出文化—語言—是處於永恆的流動之中。在三年展的開幕式上,她還會進行一場名為《菲律賓人》(Fillipinos)的表演,與其裝置作品《肉舌祭壇》進行對話。https://www.stephaniemisa.com/202223/filipinos/

13 艾莉雅·阿祖萊(Ariella Aisha Azoulay)以「潛在歷史」的實踐,提出我們仍然可以拒絕摧毀社區、生命和世界的帝國暴力。她認為,構成我們世界的各種機構,從檔案館和博物館到主權和人權的理念,再到歷史本身,都依賴於試圖整理時間、空間和政治的帝國思維模式。阿祖萊呼籲我們不要尋找新的未來,而是回溯歷史、且不再將帝國主義的知識基礎視為理所當然。通過將那些被定義為「過去」的事物呈現在當下,並將修復破碎世界作為政治的核心,於此,我們仍可以繼續抵制帝國暴力。參見《潛在歷史:解除對帝國主義的學習》(Potential History. Unlearning Imperialism,倫敦/紐約,2019年)。

14 在《人類世中的馬克思:走向「去增長共產主義」的理念》(Marx in the Anthropocene: Towards the Idea of Degrowth Communism, 2023)中,齋藤幸平回到馬克思的原始著作,這些著作是在曼徹斯特的契塔姆圖書館中寫成,並收錄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中。在這本書中,齋藤強調了馬克思思想中的生態方面,這些內容後來被恩格斯刪除,因為恩格斯更強調階級鬥爭。馬克思在這裡專注於「資本主義之後的生活」的條件,他基於「代謝裂縫」(metabolic rift)的概念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破壞性所在地。通過重新審視原始著作—在其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從平衡的角度思考的,而不是從生產方式出發—齋藤打算更新馬克思關於去增長共產主義的思想:在後稀缺時代實現非消費主義的生活,面對全球生態危機以實現公正社會。因而,我們也為ATM6提議在契塔姆圖書館組織一個「生態社會主義」讀書會。https://monthlyreview.org/product/karl_marxs_ecosocialism/

Archive
Archive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 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 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策展學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 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 (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Curatography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Author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