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 「我們」, 不是「你們」: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策展筆記
漂浮身體與焦土之境:步入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邊界

在過去幾年中,台灣藝術家許懿婷進行了一系列名為《漂浮身體》(Floating Bodies)的行為演出。在這些作品中,她常常坐著、盤腿或站立於一個臨時搭建的高架結構上,有時甚至處於一塊懸空的木板上,該木板形狀類似於海盜跳板。她的表演有時會在極為危險的情況下進行,例如在高樓外牆的凸邊上保持平衡。除了這些極具風險的行為外,許懿婷同時還進行一些日常且隨意的動作,例如搭配食用烤瓜子、花生或橘子,並將殼或皮丟棄在下方,將垃圾從高處散落到她所處的空間中,進而使該空間瀰漫著臭味。這種行為的進行,扭曲並破壞了這些空間與日常生活之間,通常由機構性所維繫的冷漠隔閡。這些看起來隨意或習慣性的耗費行為,以及從中隨之產生的廢物,和一些極具風險且需要良好平衡的行為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顯得格外奇特、陌生。例如,她赤腳在混凝土平台的邊緣側步行走,或在一塊細窄的木板上保持靜止。許懿婷在繁忙的台北市中心街道上方,長時間進行這些充滿危險的行為,挑戰著身體的極限。

在藝術家的闡明下,這些行為探討了「在資本主義結構中個體的危機」,強調了資本主義結構中的生存困境,展現「物化、資訊過載、焦慮加速與透明監視所帶來的脆弱與無助。」 1 同時,還探索了權力、階層以及不同主體位置所產生的多樣視角。因此,許懿婷的行為藝術觸及了去殖民化、生態女性主義以及一些低調但具有激進性的議題。這些行為與藝術在早期西方主流歷史中的類似姿態形成鮮明對比,例如1960年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從巴黎一棟建築的二樓窗戶所作的著名驚世之舉——那次新前衛又令人驚艷的《躍入虛空》的行為。相較於許懿婷長時間的身體性行為表演,以及她精心編排並透過影像和文件紀錄型影像作品展現,克萊因那幅標誌性的跳躍影像(這位藝術家曾將女性身體作為自身表演的媒介)則是由攝影師亨利·商克(Harry Shunk)與強納·肯德爾(János Kender)透過蒙太奇敘事與影像重組技術製作而成。 2 許懿婷的藝術實踐有意識地回溯並參照自1960年代以來的一系列女性主義與長時間行為表演的作品,這些作品審視人的脆弱性,並將女性藝術家的身體置於危險或跨越界限的處境之中。然而,相較於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等藝術家作品中時而展現的戲劇性與煽動性,許懿婷的創作則與此保持距離。許懿婷的不張揚的介入展現了另一種集體危機。按照她的說法,作為表演者,她「採取一種危險的姿態,以抗議在社會資源競爭中所經歷的無力感與挫敗感,並透過讓人覺得陌生的情境來喚起遠距離的共鳴。」3

圖一:Floating Body Above 2.0, 2020. © Hsu Yi Ting

1 欲查閱此引文,請參見藝術家網站:https://hsuyiting.space/4440/

2 參見羅賓·凱爾西(Robin Kelsey),《攝影與機遇的藝術》(Photography and the Art of Chance)(劍橋,麻薩諸塞州:哈佛大學出版社,2015),196。

3 參見藝術家網站:https://hsuyiting.space/4440

許懿婷的《漂浮身體》系列作品也溫和地暗示了自殺行為的場域。從高樓大廈一躍而下,長久以來一直是最常見的自殺方式之一。而在她某些作品中所展現的緊張感,源自於觀眾作為無力但依然被牽涉其中的旁觀者的立場——即使作品是透過事後的影像紀錄來觀賞,我們依然處於一個困難的處境,成為這場潛在墜落的見證者或旁觀者。然而,當這一系列作品與近年來員工自殺的文化與歷史背景相結合時,所引發的共鳴更加清晰。從2009年到2018年間,位於中國深圳工業園區的富士康工廠發生了令人震驚的22起自殺事件,這些自殺事件均是由該工廠的工人從高樓跳下所造成。富士康是總部位於台灣的蘋果iPhone製造商,而該公司為全球最大的雇主之一。這些死亡事件很快被稱為「深圳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發生在那些被調查報告形容為「勞動集中營」般的工作環境中。4 富士康(Foxconn)的野心近年來不僅是在經濟層面的發展,還牽涉到地緣政治的考量。其鴻海的億萬富翁創辦人郭台銘曾於2024年參選台灣總統,但最終未能獲得成功。5 若說在許懿婷的現場表演中,隱含了資訊資本主義時代下那些真實存在的本地犧牲者,那麼她更直接的訴求,對於更廣泛的社群層面呼籲亦同樣鮮明,就是對社會層面的關注——她試圖對抗這股全球性人類行為模式的巨大轉變,因為這種轉變讓人們越來越遠離社交互動與參與介入,反而陷入新自由主義文化下逐漸被合理化的狀態——自我封閉、社交焦慮,還有社會疏離。

然而,與自殺所代表的絕對且致命的離世形成鮮明對比,這位藝術家的系列作品同時展演出了一種懸而未決的希望與行動主義。這些作品似乎同樣指涉了古老悠久的文化傳統,即佛教中的「飛行(昇華)僧侶」的形象——這些神秘的僧侶被認為能夠凌空飄浮,並曾在寺院的庭院中表演充滿空中技巧的神聖舞蹈。她自2015年以來發展的系列作品《漂浮身體》(Floating Bodies),或許可以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解讀,與近年來台灣佛教尼姑和僧侶日益激進的社會行動主義歷程相互呼應。6 的確,隨著1987年戒嚴結束後政治自由化的進程,台灣見證了宗教團體在社會行動主義領域的蓬勃發展。正如昭慧法師與慧空(Karma Lekshe Tsomo)所指出的,「在佛教的語境中,行動主義不僅包括公開的社會和政治行動主義——如倡導、遊行和公民不服從——也包括更安靜的行動主義,比如提供輔導、照顧弱勢群體。」她還提及,在台灣的佛教社群中,「政治行動與安靜的行動主義是並行蓬勃發展的。」7 許懿婷的表演作品可以說是將明確的政治抗議與安靜的行動主義形式相結合,並且在她的作品中得以呈現。

圖二:Floating Body Above 2.0, 2020. © Hsu Yi Ting
4 慧玲·陳(Chan Jenny)與毅·潘(Ngai Pun),〈自殺作為新一代中國農民工的抗議方式:富士康、全球資本與國家〉(Suicide as Protest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Foxconn, Global Capital, and the State),《亞太期刊》(Asia-Pacific Journal),第8卷,第33期(2010):1-33。

5 這場充滿爭議的選舉最終由民主進步黨(民進黨,DPP)前副總統賴清德當選,進一步加劇了與中國的緊張關係(CSIS 2024)。參見台灣2024選舉結果與影響,https://www.csis.org/analysis/taiwans-2024-elections-results-and-implications

6 參見Karma Lekshe Tsomo,〈社會參與的佛教比丘尼:台灣與北美的行動主義〉(Socially Engaged Buddhist Nuns: Activism in Taiwan and North America),《全球佛教期刊》(Journal of Global Buddhism)第10期(2009):459-485。
7 同上:461。

許懿婷的系列作品總是牽涉一個身體處於臨空邊緣的狀態,同時蘊含著即將發生深遠變化的設想:在那一刻,平衡可能會朝任何一方向改變。正是這樣的文化時刻,在藝術史學家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的有力號召《焦土之境》(Scorched Earth: Beyond the Digital Age to a Post-Capitalist World)(2022)中得到了有信服力地描繪。他在文中主張,我們正處於資本主義的社會屠殺階段,眼見著社會基礎設施被刻意摧毀,社會和社會關係正一步步消亡:像是群體的團結、家庭和社會機構的瓦解。對於柯拉瑞(Crary)來說,我們也必然處於一個後資本主義世界的臨界點。簡單來說這是因為,資本主義依其定義作為一個無限擴張和累積財富的引擎,在我們這個有限的世界中是無法永遠持續下去的。對克拉瑞(Crary)而言,「焦土資本主義」正在「危脅數十億人的生存甚至影響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肇因於這種經濟模式的本質,其核心的虛無主義和掠奪性邏輯,引發的「社會嚴重的失衡、謀殺式的剝奪,並且蹂躪了維繫生命所需的重要棲息地。」8 克拉瑞(Crary)議論,現在的這個時期非常關鍵,因為它將決定未來的走向。他指出:「除非我們積極去預塑一些新的社群和模式,這些社群能實現平等的自我治理、共享財產所有權,並照顧最弱勢的成員,否則後資本主義將變成一個野蠻橫行的新擅場,會出現區域性的專制,甚至更糟,資源的短缺將以無法想像地、極為原始殘酷的形式表現出來。」9

圖三: Floating Body Above, 2019. © Hsu Yi Ting
圖三: Floating Body Above, 2019. © Hsu Yi Ting
8 參見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焦土之境:超越數位時代走向後資本主義世界》(Scorched Earth: Beyond the Digital Age to a Post-Capitalist World)(倫敦:Verso,2022),123。
9 同上:123-124。

克拉瑞(Crary)認為,要實現一個以集體行動為基礎的未來,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數位資本主義和無處不在的網際網路。對他而言,「認為網際網路可以獨立於全球資本主義的災難性運作之外,乃是當下最荒謬、最令人麻痺的幻覺之一。」10 網路和 24/7 螢幕導向的數位資本主義建構不僅沒能為新的全球集體性奠定基礎,反而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深刻影響那些有幸去選擇過著以屏幕/螢幕為媒介的生活的人,使得他們的社會行為逐漸扭曲,甚至把我們推向社會危機的邊緣。與此同時,數位資本主義生產鏈的另一端,則是被壓榨到極限、崩潰邊緣的富士康工人,還有身處戰亂不斷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在忍受非人(道)條件下開採鈷、錫、鉭、鎢等礦物的礦工——他們的血汗勞動,支撐著智慧型手機和各種電子產品的生產。

按照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所描述的「透過掠奪來累積」(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的暴力邏輯,全球資訊資本主義正在透過網際網路塑造一種新的、看似個人化但虛假且無孔不入的偽個人主義。我們逐漸從社會與公共空間中退出,轉而把我們的日夜排滿了,線上會議、遠端工作、線上課程、忙於社群媒體、玩線上遊戲、線上購物,以及實時通訊管道的擴散中。不斷你來我往的需求、通知和所謂的確認,使人們淪為新型勞動的奴隸,大量竊取我們的數據,瓦解了工作與家庭、休閒與勞動之間的界限。這些以螢幕為媒介的生活方式也同時滋生了大規模的社會焦慮,因為虛假的聯繫感導致我們的社交生活變得抽象,並使人們疏離了社會的群體活動或日常主體/個體間的人際互動——這一現象對於成長於後網路時代的年輕一代,尤為殘酷。不間斷的虛假滿足感,來自我們虛擬的生活方式(比如隨需求而應變的直播、我們行為的自動化以及日常節奏的抑揚頓挫,還有我們的生產力、活動和消費習慣都被錄製與儲存),再加上與注意力缺陷障礙、資訊過多與感官過載有關的習慣養成和行為轉變過程,這些都已經殖民化並麻痺了人類的主體性,並侵蝕了人類本性中最根本的集體與社群精神。根據克拉瑞(Crary)的說法,這種情況危險地妨礙了「組成社團的合作型態」,最終解體了「互惠與集體責任的可能性」。11 這些發展不僅可以被視為技術發展對文化的衝擊,正如克拉瑞所明確指出的,它們還可以被視為新自由主義和企業強權的一種策略性支配與控制模式。

如果資訊資本主義已經侵占了我們的社會和公共空間,讓原本屬於社群的行為模式腐蝕,那麽它其實也早就侵占了大自然。氣候災難帶來的衝擊極其不平等,已經造成末日般的災難性後果,無論是對人類還是自然環境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全球南方和原住民群體首當其衝,面臨氣候變遷、自然資源枯竭以及自然棲息地被破壞的嚴峻現實。對藝術史學者T.J.戴姆斯(T. J. Demos)而言,面對氣候危機和災難資本主義加劇的現狀,我們迫切需要一個大膽的想像力實踐方案,以拯救自然免於企業操控、金融自由化,還有從生物基因資本主義知識產權的壟斷中掙脫。12 正如克拉瑞(Crary)所主張的,對於這樣的轉變而言,關鍵在於我們必須認識到數位資本主義時代遠非永恆不變,反而是脆弱不穩定的——它不僅依賴有限的自然資源,還仰賴少數幾家跨國企業那變幻莫測的收益。

克拉瑞(Crary)在他的著作中採用了此標題,並直接引用了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對「焦土」資本主義的描述,深受她對馬克思理論重構的影響。正如他所說:「[盧森堡]指出,資本主義不僅讓勞動變得不穩定,還摧毀了生命本身所依賴的社會和物質條件,這不僅是這個系統的附帶產物,而是它本來就想達到的目的。而她描述得比馬克思更撕心裂肺、令人心痛。」13 對克拉瑞(Crary)來說,盧森堡的另一個關鍵貢獻在於,她提供了一個更為宏大的歷史架構來理解「資本主義的災難」——她決然地將其視為一種源自十六世紀最早殖民計畫的歐洲發明。她寫道:資本從一開始就得有計畫地徹底摧毀並消滅所有阻礙其發展的非資本主義社會單元。14 與亞洲和中東那些類似殘暴的侵略與專制不同,盧森堡(Luxemburg)主張,只有歐洲的殖民資本主義刻意促使整個社會結構崩解,使生活與工作的脆弱性不再僅僅是次要產物,而是變成一個根本且系統性的目標。15

動盪之城:奴隸制度與團結抗爭

在許多方面,後工業時期的曼徹斯特是最早實現焦土資本主義的城市之一。對藝術史學者馬克·克林森(Mark Crinson)來說,曼徹斯特,並非巴黎,才是19世紀資本主義的核心舞台,而這一地位則是通過其棉花帝國和蒸汽動力的加工方式所奠定的。這座城市的紡織廠和倉庫曾是建立在奴隸制度上的全球經濟生產線。16 如今的多元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19世紀全球貿易網絡的副產品。曼徹斯特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座「衝擊城市」,正如歷史學家阿薩·布里格斯(Asa Briggs)在1960年代首次所描述的——這裡成為了社會和種族問題的軸心,吸聚了各種衝突和挑戰。17 曼徹斯特代表了資本主義的一個新階段:從國際化中心轉變為一個充斥前所未有污染與壓迫性勞動條件的場域。到了19世紀50年代,城內紡織廠數量已超過108座,並普遍被稱為「棉花之城」(Cottonopolis)。18世紀中後期,前往西非的奴隸貿易航行在支持這一經濟體系和全球紡織市場的發展,扮演了關鍵角色。

或許這並不令人驚訝,曼徹斯特在誕生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批判方面同樣扮演了核心角色。22歲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於1842年移居該市,並作為其父親棉紗製造公司——埃爾曼和恩格斯(Ermen & Engels)——的員工,期間多次往返,在此居住直至1869年。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經常拜訪他,兩人在那座城市共同研習,1845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曼徹斯特的切塔姆圖書館(Chetham’s Library)的閱覽室度過,恩格斯(Engels)正是在那裡完成了他極具影響力的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18 實際上,正是恩格斯親眼目睹的經濟繁榮與市場崩潰的非理性循環,無論是從他在皇家交易所的工作地點,還是通過他所監管的紡織業,這些經歷都為他們的革命理論奠定了關鍵的理論架構。

馬克思(Marx)和恩格斯(Engels)所期待的英國革命並未發生。但如果克拉瑞(Crary)詢問我們,如何在盧森堡(Luxemburg)真知灼見預測的焦土資本主義以及它對我們工作和社交生活的遍佈各處的束縛下,重新調整、暫停、排拒、重新整合並再次動員,那麼曼徹斯特仍然提供了一個關於激進去殖民集體行動的令人動容的歷史範例。在美國內戰期間,即1860年代,該市的紡織業因缺乏來自美國南方奴隸州的棉花而瀕臨崩潰,而這些棉花的運輸被北方聯邦阻止離港。儘管當時勞工條件極為惡劣,工資微薄且生活艱難,1862年,曼徹斯特的紡織工人仍在市內的自由貿易大廳集會,並投票支持北方聯邦封鎖由南方邦聯掌控的大西洋港口。儘管紡織廠主呼籲英國政府打破封鎖並重拾利潤,工人們仍堅決拒絕接觸由奴隸採摘的棉花。通過這一行動,工人們以集體拒絕的方式,表達了對遠在千里之外的黑人生命的激進且關鍵的聲援。19

在 1911 年,當歐洲逐漸走向戰爭的深淵時,盧森堡寫信給她在曼徹斯特的「親愛的同志們」,再次讚頌他們的集體精神與團結力量——她的話同樣可以映照我們當今的時局,當法西斯主義和民族主義又一次捲土重來的時候,聽起來格外有力量。她公開聲援所有「反對軍國主義、海陸軍備擴張與殖民擴張的鬥爭——簡言之,就是反對任何形式的帝國主義,無論它在何處抬頭,在德國、英國、俄國,或其他任何國家;無論它披著保衛國家利益和民族自主的虛偽外衣,還是公然暴露出掠奪他國人民的海盜本質。」對盧森堡來說,這種「國際帝國主義式的狂歡盛宴」正是「對文明世界最大的威脅」。20

對藝術家許懿婷來說,在曼徹斯特「走板」並進行一場無聲的抗議,或者重現集體行動的訴求,意味著站在這些過去——無論是本地還是全球的——及其未來的邊緣上,處於一種搖搖欲墜的狀態。這將是懸浮於被「焦土資本主義」殖民的街道上,俯視這座「衝擊城市」(shock city)——一個被新自由主義多重社會滅絕過程深深烙印的地方。這是一種在革命與壓制之間的狹窄邊緣上小心前行的姿態,也是一種無聲的邀請,促使我們暫停片刻,共同想像站在後資本主義世界邊界時的樣貌。

10 同上:5。
11 同上:123。
14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引述於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焦土之境:超越數位時代走向後資本主義世界》(Scorched Earth: Beyond the Digital Age to a Post-Capitalist World)(倫敦:Verso,2022),36。
15 彼得·胡迪斯(Peter Hudis)與凱文·安德森(Kevin Anderson)編,《羅莎·盧森堡讀本》(The Rosa Luxemburg Reader)(紐約:Monthly Review Press,2004),64。
16 參見「棉花之都:曼徹斯特的全球紡織網絡計劃」(Cottonpolis, Manchester’s Global Threads), 倫敦大學學院(UCL)跨學科計劃(UCL Grand Challenges),(倫敦:2020),https://www.ucl.ac.uk/grand-challenges/case-studies/2020/oct/cottonopolis-manchesters-global-threads。
17 參見阿薩·布里格斯(Asa Briggs),《維多利亞時代的城市》(Victorian Cities)(Harmondsworth:Pelican,1968),56。
18 參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44年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Class in England in 1844)(新德里:Double 9 Books,2023);史蒂芬·馬庫斯(Steven Marcus),《恩格斯、曼徹斯特與工人階級》(Engels, Manchester, and the Working Class)(倫敦:Routledge,2015)。

1 欲查閱此引文,請參見藝術家網站:https://hsuyiting.space/4440/

2 參見羅賓·凱爾西(Robin Kelsey),《攝影與機遇的藝術》(Photography and the Art of Chance)(劍橋,麻薩諸塞州:哈佛大學出版社,2015),196。

3 參見藝術家網站:https://hsuyiting.space/4440

4 慧玲·陳(Chan Jenny)與毅·潘(Ngai Pun),〈自殺作為新一代中國農民工的抗議方式:富士康、全球資本與國家〉(Suicide as Protest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Foxconn, Global Capital, and the State),《亞太期刊》(Asia-Pacific Journal),第8卷,第33期(2010):1-33。

5 這場充滿爭議的選舉最終由民主進步黨(民進黨,DPP)前副總統賴清德當選,進一步加劇了與中國的緊張關係(CSIS 2024)。參見台灣2024選舉結果與影響,https://www.csis.org/analysis/taiwans-2024-elections-results-and-implications

6 參見Karma Lekshe Tsomo,〈社會參與的佛教比丘尼:台灣與北美的行動主義〉(Socially Engaged Buddhist Nuns: Activism in Taiwan and North America),《全球佛教期刊》(Journal of Global Buddhism)第10期(2009):459-485。

7 同上:461。

8 參見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焦土之境:超越數位時代走向後資本主義世界》(Scorched Earth: Beyond the Digital Age to a Post-Capitalist World)(倫敦:Verso,2022),123。

9 同上:123-124。

10 同上:5。

11 同上:123。

12 https://www.schirn-peace.org/en/post/t-j-demos-decolonizing-nature/

13 https://www.novembermag.com/content/jonathan-crary

14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引述於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焦土之境:超越數位時代走向後資本主義世界》(Scorched Earth: Beyond the Digital Age to a Post-Capitalist World)(倫敦:Verso,2022),36。

15 彼得·胡迪斯(Peter Hudis)與凱文·安德森(Kevin Anderson)編,《羅莎·盧森堡讀本》(The Rosa Luxemburg Reader)(紐約:Monthly Review Press,2004),64。

16 參見「棉花之都:曼徹斯特的全球紡織網絡計劃」(Cottonpolis, Manchester’s Global Threads),倫敦大學學院(UCL)跨學科計劃(UCL Grand Challenges),(倫敦:2020),https://www.ucl.ac.uk/grand-challenges/case-studies/2020/oct/cottonopolis-manchesters-global-threads

17 參見阿薩·布里格斯(Asa Briggs),《維多利亞時代的城市》(Victorian Cities)(Harmondsworth:Pelican,1968),56。

18 參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44年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Class in England in 1844)(新德里:Double 9 Books,2023);史蒂芬·馬庫斯(Steven Marcus),《恩格斯、曼徹斯特與工人階級》(Engels, Manchester, and the Working Class)(倫敦:Routledge,2015)。

19 https://johnwight1.medium.com/when-manchester-textile-workers-stood-against-slavery-and-earned-lincolns-gratitude-e46a974eac83

20 https://www.marxists.org/archive/luxemburg/1911/09/28.htm

分享
Email
Twitter
Facebook
作者
莎拉·伊迪絲·詹姆斯是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曼徹斯特藝術學院視覺文化系的教授。她是一位藝術史學家、研究者、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她已出版兩本專著:《共同點:鐵幕彼岸的德國攝影文化》(Common Ground: German Photographic Cultures Across the Iron Curtain)(耶魯大學出版社,2013年),及《紙上革命:隱形先鋒派》(Paper Revolutions: An Invisible Avant-Garde)(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22年)。這兩本專著均從跨學科的角度,聚焦冷戰時期分裂的德國(東德和西德)的視覺文化。此外,她還發表了多篇書籍章節、經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文章以及為各地展覽目錄撰寫論述。她策劃了2022年的透納獎(Turner Prize),並與教授莎拉·布莱洛克(Sara Blaylock) 共同策劃了以研究為導向的展覽《反社會藝術:東德晚期的實驗實踐》(Anti-Social Art: Experimental Practices in Late East Germany),該展覽為2022年在明尼蘇達州特威德美術館(The Tweed Museum of Art) 舉辦的群展。過去二十年來,她為國際藝術刊物撰寫了超過90篇專題文章與評論,並定期為藝術雜誌《Art Monthly》和《Frieze》撰稿。她曾擔任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萊比錫大學(Leipzig University)及歌德-美茵河畔法蘭克福大學(Goethe University in Frankfurt am Main)的研究學者及訪問教授。她的研究獲得了英國藝術與人文研究委員會(AHRC)、德國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保羅.梅隆英國藝術中心(Paul Mellon Centre)以及德國葛達韓克基金會(Gerda Henkel Foundation)的獎項與認可。她於2001年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修讀社會與政治科學及藝術史。並於 2002 年和 2007 年分別獲得倫敦大學科陶德藝術學院藝術史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她的最新研究計劃及第三部專著將探討生態社會主義與藝術在災難時代中的關聯。
贊助
Archive
Archive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 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 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策展學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 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 (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Curatography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Author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