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標
- 提升對當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討論,這些因素正雕塑著我們的未來,如環境危機、急遽城市化、政治壓迫與社會不公,進而找到通往更平衡且人性的世界的指路燈。
- 發展並實踐具社會包容性的參與式藝術方法,強調多元社群間的共創過程。
- 探索逐漸消退的城市邊陲敘事,通過創意思考的過程,紀錄當前文化語境中的堅韌與創新。人們日常平凡的自發行動,往往是開啟通往想像世界與人性潛意識慾望的通道。
- 深入探究潛藏在城市擴張下的生態敘事,即那些歷史傳承、材料語言與社會參與的故事。
- 檢視批判思維如何在原創性與集體文化記憶的保存中扮演關鍵角色,並進一步促進城市中具全球視野的身份認同。同時創造討論並質疑工業生產、廢棄物循環及其所帶來的社會政治影響的開放空間。
研究方法
- 透過實地訪談及紀錄,蒐集工匠、手藝人與社群對於遷移、堅韌與希望等主題的回應
- 藉由工作坊與共創行動,參與者共同製作限地實踐、裝置或空間介入。
- 透過物質敘事與視覺映射,探索新媒體藝術的實踐,藉此討論材料的生命週期、使用方式與其在創作領域中的可能性。
- 針對城市邊界地帶的邊緣社群進行個案研究,從中發展藝術創作的內容,回應城市的多重結構,以及在快速變動過程中,如何對此動態現象進行檔案建構與記憶保存。
- 將藝術作為觀眾參與的敘事媒介,透過視覺藝術、軟雕塑、表演、社會行動、工作坊、對話與影像裝置等,傳遞研究成果,激發與觀眾之的情感共鳴與理解。
預期成果
- 發展出具文化韌性、生態永續性與社群能動性的新空間概念、創作原型與視覺敘事形式。
- 生產實體與數位資料庫與出版計畫,梳理並保存社群的生命故事、材料傳承、藝術實驗及文化地景的記憶脈絡。
- 建立公共參與模式,進一步闡釋具包容性的社會參與結構,透過藝術與設計實踐帶動社群發聲。
- 提出針對城市擴張的政策洞見,探索城市如何在發展規劃中,融入更具正向性、感知性與包容性的文化實踐。
- 透過視覺藝術、新媒體創作、裝置、策展研究、行為表演與社會參與等多元形式,呈現本研究的整體成果,構築連結消逝地景與無形故事的創意平台。
關鍵思考點
- 是否能從以下兩者切入,找到適應變動世界的新形式?
- 藝術實踐者在面對當代社會政治變動、氣候變遷與人口遷徙等現實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
- 平衡傳統思維與科技時代結構的新模式。
- 城市的共有與共享。
- 重新審視在現代性浪潮與根源文化之間的關係與意義。
- 生態敘事與材料傳承作為社會責任的延伸。
- 社群的發聲與共創。
- 祖傳智慧的重拾與數位工具的引介。
- 實踐與倫理對城市政治張力的影響。
- 藝術作為社會變革的行動者。
- 跨領域的藝術實踐。
- 檔案系統與敘事碎片的書寫方法。
身體;神聖的庇護所
當社會與政治意識形態正在劇烈重組之際,公共空間中的展演開啟「互動」的路徑,並在我們的共享場域中引發意味深長的轉變,同時,標示了公共空間因社會性的展演而被激活。行為藝術的實踐製造了靈活且具創造力的空間,讓人們得以在其中質疑、重新定義,甚至在更廣泛意義的層面上,重拾社會空間的主權。
行動、舞蹈、抵抗——甚至只是單純地存在——都是勇氣與生存意志最深刻的表現。即便土地、家園、語言被奪去,我們的精神依然存在,那是無法被征服的最終疆域,是我們存在的最後堡壘。身體承載著內在精神,透過行為藝術,我們不只是回憶,而是重新走入那片虛空,重構失落的世界。
身體無需等待,也不需任何許可。它有其獨特的結構,能跨越阻礙、遊走於失落與和解之間。跨越文明與歷史,行為藝術一直是流離失所者的語言。
在《Shohornama 2.0》中,細膩而深沉的行為藝術捕捉了稍縱即逝世界中的多重紋理,成為承載生存之聲與轉化力量的媒介。這些行為表演不僅僅是美學上的補充,而是創造了連結過去與現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生命對話。透過這種藝術實踐,正在重塑孟加拉當代文化的張力得以被看見,流離失所與生態災難的處境得以被見證。
身體該如何回應城市變動的地景,並從中發展對抗城市擴張、工業侵蝕與環境崩壞的敘事?我們又如何透過集體的身體敘事,去聽見森林回應遷徙社群的哭喊與呼喚?
在《Shohornama》計畫中的行為藝術,清晰言說了經常被忽略者的處境,試圖為無聲者發聲。這些作品揭露了進步與破壞是如何「並肩同行」——例如為促進現代化開發而砍伐森林——也揭示了政治權力如何透過政策推動,強制人口遷徙並製造新的隱形人口人群,以及以現代化之名行文化與種族清洗之實。
從古老的集體敘事傳統,例如「Puthi」朗誦,到食物共享,這些行為藝術都勇敢地對現行經濟體系提出質疑,挑戰那套決定人們去留的系統。這些實踐擾動了白盒子空間的慣性,打破藝術家與觀者之間的界線,並將其轉化為一場標示人類堅韌的集體行動。
在行動、聲音與儀式中,藝術家們銘刻了當代處境、現實中的掙扎、對某些信念的質疑以及人類堅韌的力量。他們將靜態的展覽空間轉化為一座有血肉與生命氣息的祭壇,在那裡,大地之母的呼喊無法被忽視,歷史無法被抹去,而抵抗無法被噤聲。
《Shohornama 2.0》行為藝術重點回顧
《Shohornama 2.0》聚焦於多重主題,從生態消逝、食物政治、都市疏離、文化記憶,到無止盡的消費主義,都深刻地映照了城市本身的多層結構,作品之間亦以不同的形式相互關聯。有的作品哀悼自然在城市快速擴張中的沉默逝去,有的則揭露都市飲食背後的政治操作、強迫遷徙,以及原住民文化的存續困境。
《哀歌》 (Lamentation):沙拉德・達斯(Sharad Das)的行為藝術是對人類與自然關係裂痕的詠嘆。他以自身身體作為斷裂之地,象徵自然與人類慾望之間的抗衡,來表達對失去土地的哀悼。他透過肢體與物質的互動,重現生態系統的緩慢崩解,喚起觀者重新思考人與大地之間的關係。其作品挑戰現代知識體系對自然共存智慧的忽視,揭露所謂發展與永續之間的深層矛盾。在表演中,達斯透過肢體展開一場無聲的抵抗對話,他的動作映照著都市擴張下逐漸枯竭的地景,他的聲音呼應著遭砍伐樹木與流離鳥群的沉默哀號。
不僅是對失落自然的哀悼,也是對未來的預測,更是一種反思,提醒著人們大自然並非只是人類存在的背景,而是一股與人類密切交織的力量,急需修復與尊重。
《食物與文化的消去》(Food & Cultural Erasure):這是由賈雅圖・沙克馬( Jayatu Chakma) 與喬伊德布・羅阿扎( Joydeb Roaza)共同呈現的表演,揭示殖民與政治因素如何深刻影響食物取得、原住民農業實踐,以及古老自給自足知識系統的瓦解。在觀看這場表演時,觀眾逐漸意識到,食物不僅是果腹之物,更是土地智慧的象徵。他們探討了現代化如何成為陷阱,將傳統飲食習慣與祖傳智慧從生活中逐一抹去。然而,即便如此,我們的記憶與文化依然相連,身體與意識仍承載著古老飲食文化與實踐的痕跡。兩位藝術家透過結合鮮為人知的原料與綠色食材,並循著曾用於古老儀式的食譜,試圖喚回消失的傳統與被遺忘的片段。藉著這個行動,他們挑戰工業飲食系統的支配地位,邀請觀眾重新理解食物的文化價值與靈性意義。
《我失去了一座城》(I have Lost a city):「在這座城市裡,我在尋找一座城市,尋找一段時光。」藝術家塔米娜・哈菲茲・麗莎(Tahmina Hafiz Lisa)在表演中說的一段話,體現了對失落空間和被遺忘的敘事的渴望。她的作品在不斷變遷的都市脈絡中探索移動、記憶與歸屬等主題,反映城市擴張下歷史與身份的消逝,訴說現代化連根拔起的往往不只是建築,更有人與傳統。她透過表演,重組記憶的碎片,喚起迷失感,同時將自身化為一座象徵抵抗的殿堂,保存著那些故事與聲音,不讓它們於城市無情的變遷中遭抹去。
行為藝術如何深化《Shohornama 2.0》的實踐
- 揭露權力運作的雙重面貌。行為藝術家的身體語彙揭露了城市作為夢想投射與現代機制之間的矛盾關係,呈現城市是建構與排斥、孕育與疏離的雙重空間。
- 重拾傳統。表演中融入「Puthi」傳統口傳形式和原住民飲食文化,連結並質疑文化知識系統的轉變和工業化飲食的普及。
- 迫切的呼喚。藝術家們將抽象議題——如森林砍伐、強迫遷徒、消費主義、社會不義、都市快速發展——轉化爲感官經驗,透過切身之感讓觀者「感受」這些迫切議題,而非僅視其為討論話題。
- 空間轉化。將表演與展覽空間(包含展品和裝置)視為彼此的一部分,以創造多元感官體驗。展品時而是背景,時而成為藝術創作的中心。即使是 「Pakghor」的餐具也化為表演歌曲與旋律的聲響工具。
- 行為藝術作為講述故事、抗議和自我反思的媒介,廣泛關注生態危機、被迫遷移、社會不公、文化消逝以及快速都市化的影響等議題,同時為當代藝術多元表達提供了可能的形式,並能紮根於歷史與傳統脈絡之中。
結語
城市的邊緣與肌理是常被忽略的空間,然而其中卻潛藏著豐富的文化敘事與在地知識。藉由深入探尋深藏在多種生活方式的智慧,以及人們在日常危機中展現的應對之道,從多重關係連結中開啟對世界的新理解。我們往往能從這些被忽略的層次,發現堅韌的調適力量,以及不懈的創造潛能,而這些都將成為延續藝術實踐的重要基底。當未被看見的現實被照亮、分享的空間被建立時,就是藝術誕生之時,進而促使創新與社群實踐。透過重新想像蘊藏在城市中的肌理,我們擁抱變動、多元,並將被忽視的社會行動轉化為具活力與文化意義的實踐場域。城市唯有透過這樣的轉譯與再生,才能真正建立包容性,並修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轉變社會。
開放的思維,孕育開放的空間。有著這樣的理念,藝術能逐漸突破現代主義的界限,藝術正在教導我們擁抱差異,社會能因此在人類當下處境中發展新開端,強化彼此間的關聯與理解,從而一同重構人性。
本研究的敘事能量,來自於想像力的甦醒、生態意識、社會與政治視角的介入,以及面對生存困境與混沌危機時人類精神的堅韌不懈。正如拼布工藝般,我們將這些多元線索縫合在一起,在各種城市樣貌與藝術想像的交織中,重新將都市定義為能夠承載集體記憶的共享場域。這份研究的終極目標,是積極參與城市不斷變遷的過程,透過藝術、行動、批判思維與包容性的文化實踐,推動城市作為充滿生命力的共創場域。希望我們在這嶄新藝術地景的誕生中,成為有夢有感的共生者,共築更具同理心與人文關懷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