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人和動物有什麼區別?

多年來,卡大地步的族人們一直為其傳統領域抗爭。1985年,台東縣政府將知本濕地,土地所有權收歸縣政府所有,並與捷地爾公司預闢「知本綜合遊樂區」,號稱建造「亞洲第一座迪士尼樂園」;後來因為投資糾紛、土地爭議,開發計畫一再拖延,2017 年,隨著台灣政府積極轉向綠能政策,知本濕地又被挪用成太陽能電板鋪設的計畫土地。政府將卡大地步土地徵為國有,也使一代又一代的卡大地步孩子在長期土地爭議中成長,也使其其傳統領域而戰抗爭者。

預定在知本溪沿岸建設太陽能板的施工現場,李紫彤攝於2019年2月14日。
卡大地步女性在知本濕地附近種植小米,通過農業耕作收復他們的領地。李紫彤攝於2019年1月19日。

除了卡大地步部落,太魯閣族的許多部落,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亞泥獲得政府礦權,已在部落旁的新城山礦場開採60 年。同樣,在阿美族領域的瑞穗溫泉、邵族領域發生的孔雀園BOT案 … 台灣各地,眾多土地經常陷入政府、居民和企業利益之間的三角衝突。在這些爭端中,一些人將其政策視有利經濟發展,其他人則需承受著多個世代的抗爭、法律纏訟和無法看見終點的苦難。一些居民甚至考慮以自殺方式明志,認為這是結束多年紛爭的唯一途徑。

1803年八里坌仔社 ( 給永佃墾批契 )。內容為清朝嘉慶八年(1803)時,八里坌社原住民阿福與阿祿兩兄弟與漢人鄭都城訂定長期出租土地耕作權的契約。契約以漢文書寫,載明土地位置、異動原因及交易價格,反映當時北臺灣平埔族與漢人互動的情形。來源:十三行博物館。

這些衝突可以追溯到台灣歷史上各式不義的土地殖民政策。例如,為了開發台灣的自然資源,日殖時期,政府通過「分類」來侵佔自然資源。當時的理蕃政策,將原住民分為三類:「生番」(未同化)、「熟番」(部分同化)和「化番」(完全同化)。對於「生番」和「熟番」,因較不「文明」,其土地所有權僅被部分承認或失效。1907年,在這樣的理蕃策略中,殖民官員安井勝次發起了一場徵文比賽,徵求能論證「生番」並不能成為土地的合法所有者的文章。基於這些投稿,安井在他的研究中聲稱台灣原住民不具有法人格。他認為,由於原住民不受日本國家法律的權利、保護、特權、責任,以及法律義務約束,所以,他們並非法律意義上的自然人。安井甚至引用了各種資料,以表明原住民等同於動物。因此,許多原住民所簽訂的許多合契約被視為無效、土地失去所有權,而原住民權利則被系統性地剝奪。

分叉失竊的共有財

在日本來到臺灣之前,原住民族早已與島上的其族群進行土地交易。然而,欺詐性的契約與殖民者的法律系統,已成為侵吞自然財與文化財的的手段。這些操控手段,使得許多原住民族的契約被視為無效,土地被化為無主之地。為了回應這段侵佔的歷史,2020年,我與香港藝術家孫詠怡(Winnie Soon)進行一項名為《岔經濟()》的參與式藝術計畫,試圖「酷異化(queer up)」共有財的概念。這個計畫邀請了政策制定者、海洋學者、開源社群的推廣者、環境保護和原住民權益倡議者等人,組成了一個「另類議會」,共同討論「如何購買/擁有一毫升的南海?」,並探討了各種可能的所有權形式。根據討論結果,參與者制定了合約,並進行了南海海水的拍賣。最後,我們也將合約轉化為程式碼,並將其部署為NFT,這個計畫以另類民主和科技手段,對一毫升南海的所有權進行了反思。

由於在展場裡的海水,是藝術家前往南海附近收集並帶到現場,一些參與者,決定這些現場的南海海水為「私有財」。這意味者藝術家是這些水的擁有者,水的售價等同於藝術品的價值或藝術家的勞動報酬。然而,也有參與者在另類議會決議以「合作社(co-operative)」形式共同擁有和管理南海,並將海水價格設定為每毫升1.61新台幣(1.61元新臺幣 = 0.05737705美元 = 0.02473149 TEZOS,2020年12月19日),參與者共同組成「南海合作社籌備委員會」、簽訂了合約、並共同承擔海水相關的生態和經濟責任。

岔經濟()中討論的南海所有權選項:

公有
  • 南海海水由社群共同擁有。
  • 所有權的轉移必須是集體決策。
私有
  • 南海海水由投標者/藝術家擁有。
國有
  • 海水由國家擁有(目前宣稱擁有該地區所有權的國家有:中國、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臺灣和越南)。
  • 海水投標者必須向這些/該國家申請他們的所有權。
由他者擁有
  • 海洋不屬於現場的任何人,投標者正在盜取海水。
  • 臺灣是否需要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海洋裡的生物們是否擁有所有權?
其他可能的所有權(例如:盜取)。
  • 由參與者決定。
Forkonomy()契約工作坊流程圖。圖片來源:李紫彤、孫詠怡

在第二版《岔經濟()》中,我們將最後的「契約」以英文、中文和程式碼撰寫,並將其鑄造成Tezos鏈上的NFTs。購買一個NFT相當於購買一份「南海海水契約」,並成為「南海合作社籌備委員會」的一員。購買者的錢包地址即為契約的簽訂方。在Tezos上,我們共發行了10,000版NFTs,未來銷售利潤將再投入生成另外10,000版NFTs,旨在讓更多人成為南海的共同擁有者,並確保每一筆交易紀錄凌駕於國家主權之上。

作為「群島之洋」的南海,居住著各種不同的族群,每個族群亦有其獨特的歷史與相互交流的傳統,然而,南海不僅是一個貿易繁忙的國際航道,還因其多國環伺的地理位置,而成為一片充滿領土爭議的區域。汶萊、中國、馬來西亞、台灣、菲律賓、越南等國家,都利用海上的石島、礁岩等自然地物來擴張其主權範圍,它們憑藉海洋中有形的物質,來擴張政府在經濟、軍事與政治上假想的地圖虛線。這些虛構的邊界,劃出了各國可佔有、可消費的資源面積,也象徵著各政權在殖民競爭下的交會處。

在區塊鏈上,分散式計算負責執行交易,契約不再依賴「國家」賦予其合法性和強制性。在《岔經濟()》中,我們將使用去中心化科技與開源開放軟體,視為一種「共榮之船」,試圖回購被剝奪的海洋自然資源和相關生存權利。這樣的行動,意圖挑戰那些以「維穩」為名,擴張其海陸領土並發出威脅的政權,同時探討國際聯盟和生態管理的問題。

以英文、bash程式碼和中文撰寫並鑄造成NFT的合作契約。圖片來源:李紫彤、孫詠怡。
岔經濟()工作坊的第一天。圖片來源:臺北空總文化實驗場(C-Lab)

污染自我所有權

《岔經濟()》的藝術手法,重新佔有、酷異化、海盜(pirating)了共有財的海洋中,僵固的經濟與治理模型。資源經濟學家伊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等人經常以「公共池塘資源(Common Pool Resources, CPR)」的概念說明共有財,從森林、池塘、海洋、漁業 … CPR 即是那些既容易被耗盡又難以排除他人使用的資源。這類公共資源的特點是人們進入、並共同使用整個資源「系統」,但各自享用的,是其中的資源「單位」,而理性的個人使用,可能會造成整體 CPR 的減少。從這個概念衍生,歷史學家彼得・萊恩堡(Peter Linebaugh)則特別研究了「共用」(commoning)的概念及歷史。他認為「共用」源自禮物經濟的理念,這種經濟方法,有助於個體對抗貪婪的國家權力和富人,也使人類能考量對於自己物種之外所造成的影響。

約翰・洛克(John Locke)在他的《政府論二篇》(1689年)中寫道:「每個人對自己的人身都有財產權」,以及「只有上帝完全擁有我們的生命」。然而,如前所述,殖民政權運用治理手段,否定了被種族化的身體作為「人類」的權力,更取消了他們對自己的人身都有財產權、暴力殖民了他們的身體。

從馬克思的觀點來看,資本主義迫使沒有資本財的人在自由意志的假象下出售他們的勞動力。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身體成為工人唯一可用的生產工具、一種被個人「擁有」的主權財產。這一概念與新自由主義邏輯裡的「身份認同」觀念相輔相承:當身體被視為商品、性也成為可販售或擁有的財產,被性化的身份(LGBTQA+)擁有著看似解放、能自決的假象,實則卻需深深嵌入新自由主義邏輯下,身份政治的市場需求。

「酷兒」(queer)這個詞,曾經代表激進的差異和抵抗,卻日益被身份政治市場重新占用。在新自由主義的殖民凝視裡,個體不斷為其「擁有的身份」努力添加柴火,以維護在市場裡的正當性與能見度。這些為符合外在「身份擁有權」期待的自我規訓、自我生產,也進一步模糊了個體間的差異。

我們如喝轉換這種將身體視為自家商品的眼光?我們是否能夠把身體看作共有財?或許,我們需要的只是將顯微鏡從光學級別升級成電子級別,便能更好地看到人類如何連結。《岔經濟()》利用南海的流動性來質疑「主權」與「擁有權」概念,而我在2019年的另一件作品《帕斯堤貨幣》則利用愛滋病毒 (HIV),作為一種嘲諷、污染、共享新自由主義身份的手段。病毒在身體間傳播和感染、穿透了人與人之間膚淺的身份區隔,當疾病像共有財一樣被傳播、甚至相互「贈與」時,它便挑戰了個人對其身體、身份能擁有、自決的邊界。

從培養的淋巴細胞中萌芽的 HIV-1(綠色部分)的掃描電子顯微照片。圖片來源:C. Goldsmith;內容提供者: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C. Goldsmith, P. Feorino, E. L.

污名的代價

帕斯堤貨幣用戶介面。圖片來源:李紫彤
帕斯堤貨幣數位錢包手環。圖片來源:臺北空總文化實驗場(C-Lab)

《帕斯堤貨幣》(Positive Coin)是一種設計來挑戰社會對愛滋病(HIV)身份觀感的數位貨幣。作品名稱中的「Positive」(陽性)一詞,既指代了HIV的陽性診斷結果,也反映了在異性戀和健全主義社會中,HIV社群被迫保持積極樂觀的現實。

在2019年於臺北的空總(C-Lab)和當代藝術館(MOCA)首次展出時,帕斯堤貨幣的設計靈感來自HIV病毒的生物特性,象徵病毒的多重面向。參與者可以在線上使用法定貨幣購買帕斯堤貨幣。購買後,他們會隨機收到四種幣別中的一種,每種幣別代表HIV的四大主要亞型之一,並被存入他們的數位錢包。

這些貨幣模擬了HIV亞型的特性,具有不同的利率和存續時間,例如:Type-1 貨幣對應於HIV-1 M組病毒,提供最高的利率和最長的存續時間。這種病毒繁殖迅速但致命性較低。其他類型的貨幣也具有不同的手續費和維護成本,反映了各自亞型的毒性和治療複雜性。這些貨幣會在14至21天內過期,除非參與者前往空總的交易中心繳納手續費,模擬HIV患者需要持續就醫或領取慢性處方,以管理自身健康的日常。

除了以上的設計概念,為了再現病毒的突變特性,帕斯堤貨幣也設計了一個模擬病毒突變的互動功能:當兩位參與者在當代藝術館(MOCA)的ATM (Automatic Transaction Machine)掃描他們的錢包時,他們的帕斯堤貨幣會相互作用,隨機混合利率和手續費。而 ATM的螢幕上會展示關於 HIV 在不同文化、社會中,如何交互接觸、傳播的情境,顯示了病毒傳播與人類社會行為的關係。

SIV和HIV的系統發生樹。圖片來源:Thomas Splettstoesser(www.scistyle.com)
安裝在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的ATM。當兩位參與者掃描他們的數位錢包時,他們的帕斯堤貨幣會混合並突變成新的分支。螢幕上會呈現HIV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如何傳播的故事。圖片來源:李紫彤

至於帕斯堤貨幣本身的價格,則設計與社會對HIV/AIDS 的污名程度勾連。當整體社會對愛滋的污名上升時,帕斯堤貨幣的價格提高,當污名下降時,貨幣價格降低。如同外匯市場,當貨幣價格高時,便減少了外部單位購買此貨幣的動機,而帕斯堤貨幣的持有者有更多的動機持續持有貨幣,這也反映了在污名高峰期,面對社會排斥社群內部需要發展更多的凝聚力。反之,當貨幣價格低時,社會接受度的提高,外部單位也較容易持有帕斯堤貨幣。

帕斯堤貨幣透過模擬HIV的增長、醫學控制、突變,以及與疾病身份相關的社群動態,讓持有者親身體驗HIV陽性者生活的一部分。這個計畫旨在挑戰社會對愛滋的偏見和污名化,促進對HIV社群的理解與支持。在計畫結束時,參與者可以使用他們累積的帕斯堤貨幣競標與HIV相關的藝術品和商品。拍賣所得款項將捐贈給愛滋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形成一個完整的金流循環。

帕斯堤貨幣價格頁面,2023年1月3日的價格為110,000 GWei。

疫情時代的獄人

《帕斯堤貨幣》於 2022 年 11 月至 2023 年 3 月間受邀在北京展出,展覽期間正值 COVID-19 的疫情高峰,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同期舉行。由於當時嚴峻的政治環境和嚴格的數位言論審查,計畫在執行過程中,難以與愛滋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及藝術家合作,無法像在台灣展出時建立完整的金流體系。

因此,北京展出期間,計畫聚焦於疾病污名的調查,收集現場觀眾對愛滋防控的看法。雖然調查的問題以愛滋為核心,但同時也藉此聽見了當時中國公眾對政府 COVID-19 政策的情緒,而這些聲音,是被中國政府嚴格審查的。也因如此,我們將這些觀眾的答案鑄造成 NFT,確保他們的聲音能夠保存,不會被篡改,也不會突然消失。

尼克・波斯特羅姆(Nick Bostrom)的「脆弱世界」假說,假設了隨著科技發展,未來將發展出一個將對地球上每一個活著的人類,進行持續、即時的監控的全球化治理系統,堪稱「高科技全景監獄」— 中國嚴格的「清零」政策正是此類高科技全景監獄的極致體現:2020年入學的大學生整整兩年活動範圍被限制在校園內、防疫大白從外部鎖上市民家門,即使大火發生市民也無法逃生。許多公民被指控妨礙防疫、煽動顛覆國家秩序或妨害治安。這也包括,中國當時發行「健康碼」手機應用程式,將個人的 COVID-19 風險級別標示為紅色、黃色或綠色的,而健康碼紅色時,便不能自由移動。2022 年 6 月,河南農村銀行破產時, 1,300 多名存戶健康碼突然變成紅色,他們在數位監控下無法自由移動,也被限制公眾集會與抗議的能力。一位抗議的存戶便說:「他們正在給我們戴上數位手銬。」

根據學者王桂桂(Jackie Wang)的說法,這是一個活生生的「監禁實驗室」——一個在社會「他者」身上測試控制技術的場所。每一個活著、會呼吸的人都增加了此「文明」的脆弱性,因此,他們是對文明潛在的風險及應被監控、懷疑的對象。從社會與健康的邊緣族群到少數族裔,皆是這些密集監控的目標。2022年11月26日在防疫期間,新疆烏魯木齊居民因封控而無法正常逃生的大火,正代表著中國的監獄、警察和醫院系統,如何用來驅逐 COVID 陽性者、維吾爾族人和抗議者。

無論是 COVID 或是愛滋,世界政府以公共衛生之名,增加對個人自由的監控,也使社會與健康的邊緣族群的污名加深。儘管該計畫名為帕斯堤「貨幣」,但在中國最嚴格的疫情管控下展出這件作品,也使得 NFT 的使用從一種「另類金融工具」回到其最初的科技功能面 — 半永久地使資訊完整保存。這時的每一顆貨幣,都象徵著令公民沉默的控制,封裝了國家對於其「文明」偏執控制,所激起的情緒。

「追蟲者」(bug-chaser)社群常見的生物危害符號。

中國的清零政策,說明了監控機制已滲透入每的人的身體之中。醫院、學校和警察系統 —— 這些紀律權力的架構 —— 被電子化、微型化,嵌入個人數位通信設備裡。「公共衛生」成了國家監控延伸。為了維持一個「健康」、「清潔」、具有「生產力」和能綿延「生育」的國家,生物數據的記錄和數位藥物處方成了削弱或排斥異端的手段。

如果帕斯堤貨幣象徵愛滋病毒,整個計畫的眾多設計,就是讓參與者持有並追逐愛滋病。儘管這個社會對愛滋病有許多負面、懲罰性的觀念,一些人也將HIV視為一種禮物 —- 「追蟲者」(bug chasers)便是那些尋求感染愛滋的人,而那些 HIV陽性故意感染者 —— 責被稱為「贈禮者」(gift-givers)。

「追蟲者」希望感染愛滋的背景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將其視為一種個人對「性」的賦權行為。當政府的衛生政策,總是推廣安全性行為,並同時傳遞愛滋病多麽可怕的威脅訊息時,許多追蟲者希望能藉由主動尋求感染,克服與其他愛滋陽性伴侶、親友的隔閡、由「冷漠、無菌」的保護性性行為所帶來的孤立感,以及長期以來在他們尋求性時,那嚴重摧毀親密感、無所不在的恐懼。HIV 陽性身份為個人提供了一種共享的身份和社群感。儘管如今發展出了許多愛滋療法,「追蟲」仍可被視為一種積極的自殺式行為,同時,它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政治行動,面對公共衛生對個人身體監控而產生無處可遁逃的恐懼,它選擇逃脫這些健全主義至上、異性戀本位的國家系統。


「追蟲者」象徵了一種在健康監控和社會污名下產生的複雜現象。在《愛滋病及其隱喻》一書中,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描述了軍事語言如何構築我們對疾病的敘事,將愛滋病描繪成一種「內部敵人」,以及對一般性行為越軌的懲罰。這種將愛滋視為應被懲罰的錯誤和應被矯正的混亂的雙重敘事,助長了一種難以被社會「正面」話語處理與化約的羞恥感。


這些敘事以公共衛生之名合理化了監控和干預,進一步強化了政府的控制,是個人充滿著恐懼、羞恥與脆弱 — 新自由主義的身份政治和自我人身所有權,在此之下仿若一種幻覺。即使個人面對其身份市場,努力打造「驕傲」文化,但此時,個人的身體突然間被降格為疾病的生物載體,國家權力行使其上,以防止疾病「傳播」至其他「人類」。對於疾病軍事化的敘事從未有助於身體治癒,但病毒卻在這些虛幻的敘事中,被轉化為「共同的敵人」 — 人與人、與其他生物共享的病毒遊行在個體的邊界之間,干擾了被精心維護、治理的「身份」們。

「追蟲者」可以被視為「身體全景監獄」下的產物和棄兒;但反過來說,這些個人積極擁抱病毒,也干擾了政府試圖以恐懼、羞恥情續,來監控他們身體的企圖。追蟲者和贈禮者也在創造一種經濟上的「共有財」—— 一個酷異化的禮物經濟系統,他們利用愛滋病毒連結彼此經驗、滲透個體身份邊界,並模糊了人類與非人類、驕傲與污名、健全與殘缺間的二元對立。

解構政治僵局的協作流動雕塑

《岔經濟()》與《帕斯堤貨幣》兩件藝術作品展現了如何透過創意與科技來挑戰根深蒂固的經濟幻覺。南海海水能在固、液、氣三態之間輕易轉換,其流動性跨越了國家與族群的邊界,然其流動性卻體現了資本主義和國家主權不斷發明新的詞彙與法律手段,貪婪地企圖將一切物質與概念納入擁有與購買的範疇,但它的也野心似乎永遠無法飽足的一天。同樣地,儘管政府試圖延伸其控制到病毒及細胞層次,但對病毒而言,個人的「身份」並無區別,沒有任何身體能完全控制或擁有其內部的微生物和疾病,我們的身體與細胞也早已是一個人類與非人類共享、協作的共有財。而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科技領域,只要有一個地址,人類與非人類的聲音,便能在契約和交易中完整紀錄,逃脫審查控制。

除了上述計畫,我的大多數藝術作品皆採用創用 CC(CC-BY-4.0)授權公開,讓所有觀眾和創作者可以自由使用設計材料、複製再造藝術品,或基於自己的想法延續創作 — 猶如開源軟體一般。我的想法源自世界各地,也因此我採用這種方式來挑戰藝術家與其作品之間的所有權概念。

作為一名台灣的酷兒藝術家,我認為運用藝術來解構既有的經濟想像至關重要。在極權政權的威脅下,台灣島民自然而然地發展出追求獨立的國族敘事,同時也依賴「護國神山」台積電(TSMC)和人工智慧經濟系統來支撐我們的民主社會發展。在這樣的政治浪潮中,透過創意手段與觀眾、參與者共同「酷兒化」既有的國家治理與經濟想像變得格外重要。面對現有的僵局,藝術家能夠做的是雕塑出流動的平行宇宙,提供政治和經濟的多重可能。

我的大多數藝術作品都是開源的,並可在 HackMD 上獲取。(圖片來源:李紫彤)

參考文獻

Dhawan, Nikita, Antke Engel, Christoph H. E. Holzhey, and Volker Woltersdorff. Global Justice and desire: Queering economy. London: Routledge, 2016.
Foucault, Mich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8.
McRuer, Robert, and Michael Bérubé. Crip theory: Cultural signs of queerness and disabilit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Mitropoulos, Angela. Contract and contagion: From Biopolitics to oikonomia. Brooklyn: Autonomedia, 2023.
Preciado, Paul B. Testo Junkie: Sex, drugs, and biopolitics in the Pharmacopornographic Era. NY, NY: Feminist Press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17.
分享
Email
Twitter
Facebook
作者
藝術家兼策展人李紫彤,其作品結合了跨領域研究與政治行動。他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和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並獲得新藝術社群全額獎學金(New Artist Society)以及跨媒體藝術獎學金(Transmediale Fellowship)。他的作品在全球各地展出,包括台灣的北美館、國美館,美國的MIT博物館,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學,德國Transmediale,韓國美學館,中國Hyundai Studio、英國 Asymmetry Foundation、愛爾蘭 Beta Festival 等等。他也是多個政治與藝術活動的召集人,並創立了科技與藝術合作團體「微米宇宙」和「藝術松」。
贊助
Archive
Archive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 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 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策展學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 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 (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Curatography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