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 「我們」,不是「你們」: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策展筆記
「我們」,不是「你們」: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策展筆記

本特刊聚焦於「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ATM6)的實現過程,呈現從最初策展概念的成形、展覽製作的實踐,以及至關重要地,到對策展責任的持續反思之間所展現的集體合作與策劃歷程。自2024年3月起,一群策展人與研究者——漢克・斯勞格(Henk Slager)、林宏璋(Hongjohn Lin)、今村有策(Yusaku Imamura)、吉田美彌(Miya Yoshida)與李泳麒(Kalen Wing Ki Lee)——啟動了針對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ATM6)未來的策展方向如何另闢蹊徑展開初步討論。我們不約而同地導向「策展議會」的構想——這不僅是一種結構性的合作形式,更是一種民主實踐,意在體現展覽製作本身所蘊含的政治性。我們不自居於傳統意義上的「策展人」角色,而是採用了「策議員」這一代詞,此一稱謂更能體現我們在策展實踐中對民主議程的關注,以及對共享作者性所抱持的政治承諾。全年,召集人定期召開會議,包括線上與線下會議,也透過共享文件、記錄策展反饋,並逐步將其轉化為展覽實踐。此循序漸進的過程中的關鍵時刻為2024年11月28日於曼徹斯特舉行之策展大會,該活動由曼徹斯特都會大學主辦。此次會議匯聚了展覽召集人、學者研究員及當地藝術機構代表,參與者共同探討潛在之合作機會,並對策展框架的演變及三年展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深入的批判性反思。

令人驚訝的是,今日的曼徹斯特仍保留了許多與恩格斯當年對大曼徹斯特地區(如伯里或丁斯蓋特街區)城市空間描寫中的相似之處。——費德里希・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佛羅倫斯・凱利・維施涅韋茨基 譯(倫敦:史旺・索尼森出版公司,1892年),第45頁。

以「跨亞洲」之名,價值轉化

在這些對話中,「價值」的問題反覆出現——它不僅是一個哲學層面的探討,更成為當代策展實踐中的一個迫切議題。這一觀點的產生,部分與我們身處全球南方的地緣政治位置有關,尤其是在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之後的討論背景中;另一方面,也受到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該思想提醒我們,價值的建構長期以來由掌權者主導。這還體現了生態批評的迫切性,揭示了價值常常是以人類中心的方式來界定的。我們亦意識到,所謂「人類世」的條件日益緊迫,這進一步複雜化了價值在人體、動物及非人類系統之間的賦予與共享方式。簡而言之,「共生共處」的迫切需求召喚出一個集體的「我們」——一個由糾纏的存在構成、抗拒分離命運的統一戰線。

體現這些反思的核心概念是「跨價值」(transvaluation)。我們的意圖是從新自由主義體系中重新奪回對「價值」的詮釋權,並擺脫將價值簡化為可量化指標的狹隘做法。鑑於價值理論在政治光譜間持續擺盪——從右派經濟主義到左翼批判——作為召集者與策劃者,我們的任務是超越既有的知識框架。「跨價值」意味著對價值邏輯本身的逾越,連同其所正當化的體系結構一併挑戰。

對於三年展而言,曼徹斯特無疑是進行此類策展調研的意義深遠地絕佳場域。作為資本主義和工業現代性的歷史搖籃之一——也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與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相遇的城市——曼徹斯特在任何重新思考經濟作為基底的過程中,都別具深遠的象徵意義。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至今仍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文獻,見證了工業暴力、城市轉型與社會生活的動盪不安。1 在此語境中,「跨價值」不僅是一種理論上的介入,更是一種立基於特定場域性的策展實踐召喚。因此,ATM6提議透過具實驗性的、且具體可行的展覽形式,嘗試實踐這種價值的重新定位,並鼓勵論述性的、情感性的與表演性的創作與參與——進而探索那些超越經濟效益、實用功能與工具化理性之外的替代價值模式的想像。

在曼徹斯特策劃一場亞洲三年展,的確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亞洲」本身作為一個概念性的存在。ATM6 並不試圖再現本質化的地理邊界或文化同質性,而是主張一種「跨亞」(Trans-Asia)的觀點。此策展觀點並不將「亞洲」視為一個既定的(地理)區域,而是視其為一種被建構且充滿張力的空間——其形塑於殖民歷史的遺緒、冷戰時期的想像,以及跨國市場力量的交織之中。因此,「跨亞」(Trans-Asia)成為一種思考與策展的方法論——強調離散的流動性、群島式的想像,以及具未來指涉的團結可能性。在這層意義上,跨越本身就是對「亞洲」的一種轉化和重新評估:作為多元、流動且難以通約的地緣政治關係模式,超越了民族主義的框架,提供了離散身份認同與文化抵抗的替代譜系。作為策展敘事,「跨價值」亦要求我們背離對經濟的傳統理解——即源自「家計管理」(oikonomia)的觀念,轉而重新想像其象徵秩序與物質秩序。在此框架下,策展實踐不僅僅是一個展示的平台,而是批判的模式——在論述、情感與展演性之間游移、穿梭的批判實踐。

策展議會、策議員、研究JAM

ATM6 的策展過程核心在於對「共擔責任」的承諾。大多數策展決策由策展大會的集體協商共同制定,強調一種民主且具參與性的展覽實踐方式。這種模式堅持「公共化」的實踐——拒絕視為一種奇觀化,而是作為一種策略性行動,旨在挑戰並顛覆由「權威」形象所鞏固的規範性價值體系。此策展方法根植於自我反思,並持續提出疑問:三年展究竟能做什麼,以及不該做什麼?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做些什麼?這些問題意在抵抗雙年展與三年展模式的工具化傾向——它們往往淪為文化觀光、資本積累或體制認可的工具。

策議大會於2024年11月28日舉行,由曼徹斯特都會大學主辦,標誌著ATM6策展聯盟形成的一個轉捩點,活動由當地藝術機構的總監們之演講揭開序幕,他們各自分享了他們的策展實踐與公眾參與計劃,並探討了與ATM6潛在合作的途徑。隨後,由七位策議員——安娜·馬拉班德·伯格奎斯特(Anna Mallaband Bergqvist)、漢克・斯勞格(Henk Slager)、林宏璋(Hongjohn Lin)、今村有策(Yusaku Imamura)、吉田美彌(Miya Yoshida)、莎拉·詹姆斯(Sarah James)與李泳麒(Kalen Wing Ki Lee)——接續發表策展構想與藝術家提案,內容皆圍繞「跨價值」(transvaluation)之概念展開。策展議會最初被構思為一個具包容性且流動性的討論場域,致力於串聯在地與全球、虛擬與實體的多重脈絡——部分與會者也透過遠端方式參與。在此框架下,「對話」不再僅是附屬元素,而是核心驅動力:它是一股能夠產生論述實踐、推動轉化的變革的力量,並進而將 ATM6 形塑為一場策展實驗。此次策展集會促進了從論述到展演的轉變——一種在論述與展演、理論與行動、思考與實踐間來回流動的雙向方法論。這一過程深植於曼徹斯特的工業歷史脈絡之中,重新主張知識生產作為一種集體的、平等的、情境化的策展實踐。

ATM6 的其中一個標誌性的特徵是其教育轉向,這一點在「研究Jam」活動中得到了體現——該活動匯聚了以實踐為主導的博士研究與即興知識生產方法。「研究 Jam」借鑑音樂中「即興演奏(jamming)」的概念,跳脫傳統學術知識生產的制度化模式,開闢一條解放式學習的路徑。此活動不僅是學術演練,更是針對教學解放的策展實驗。透過超越既定學術規範的複製與再現,「研究Jam」創造出一個能夠「去 – 學習」的知識平台、重新想像與重新賦值的認識論。

這場兼具展演性與論述性的交流活動,重新詮釋知識為一種經由集體思考、即興實踐與具身對話所共享與共構的歷程,而非單向傳遞的產物。它質疑了關於誰有資格發言、掌握知識與傳授知識的階層制度及權力結構。參與的博士生包括: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李佳霖(Angie Chia-Lin Lee)、王愛眉(Emilie Aymei Wang)和鄭翔宇(Edwin Cheng Hsiang-Yu );就讀於曼徹斯特都會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吳秉祈(Bing-Chi Wu)、Nicola Lewis-Dixon以及王書雯(Shuwen Wang);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的 Marie Reichel;香港浸會大學(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線上參與的 Tim Pattison;牛津大學的 Tyuki Imamura;以及來自烏特勒支藝術大學(HKU University of the Arts Utrecht)以線上方式參與的洪宜伶。這個多元且跨學科的團隊,促成了ATM6中的研究Jam,作為一場討論性和教學性質的實驗,模糊了學術研究與策展實踐之間的界限,同時重新構想知識為一個無定論性、關聯性及集體性的行爲。知識的生產被視為一個非線性的過程,而是一種即興形式,就像音樂——不和諧的音程和節奏、碰撞的集體音樂經驗。

這些教學實驗在策展大會期間,與曼徹斯特主要藝術機構的貢獻產生了強烈共鳴。藝術機構的館長與策展人——如李淑京(惠特沃斯美術館)、朱曉聞與王裕玲(華人當代藝術中心),以及Helen Wewiora(卡斯爾菲爾德畫廊)——對ATM6的取向表示歡迎,並表示支持未來的公共介入計畫,例如擴大規模的研究聚會與跨領域合作的藝術計畫。這些潛在的合作關係與上述機構當前的策展主題相契合——從曼徹斯特的工業與紡織歷史,到涵蓋社會經濟、生態與政治等多重交織的全球性議題。所有這些議題皆透過策展中「跨價值」的(譯者任務)得以呈現。

1 令人驚訝的是,今日的曼徹斯特仍保留了許多與恩格斯當年對大曼徹斯特地區(如伯里或丁斯蓋特街區)城市空間描寫中的相似之處。——費德里希・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佛羅倫斯・凱利・維施涅韋茨基 譯(倫敦:史旺・索尼森出版公司,1892年),第45頁。

ATM6 特刊

隨同各召集人所撰寫的策展筆記,本期亦特別收錄兩篇具代表性的邀稿,進一步深化ATM6的論述場域。陳明惠(Ming Turner)的短篇論文〈身份認同、多元化與世界主義的政治: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Diversity, and Cosmopolitanism: Asia Triennial Manchester),透過細緻的觀察視角,對亞洲三年展(ATM)進行了具批判性的譜系梳理。作為三年展的長期對話者,陳明惠回顧了ATM歷屆展會中不斷演變的策展精神,並深入分析展覽歷程中政治認同、多元文化與體制結構的進化與發展。另一方面,陳泰松的篇幅為「跨價值」這一策展架構提供了理論上的補充(supplement)。他批判藝術的商品化現象,進一步探討某些藝術作品,特別是那些涉及情感、能引發共鳴的作品,如何有可能動搖藝術本身建立在交易邏輯之上的運作方式。陳泰松藉由將ATM6與1993年由弗蘭斯·哈克斯(Frans Haks)在荷蘭格羅寧根美術館(Groninger Museum)策劃的指標性展覽《商業藝術-藝術商業》(Business Art–Art Business)建立連結,將「跨價值」置入藝術史的脈絡之中,進一步思考藝術與價值、經濟以及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之間的捉摸不定的關係。

無論是特邀的文論,以及策議員執筆的文章,均旨在為ATM6的提出批判性、負責與回應脈絡:通過重新構想藝術如何在衡量、共識達成和能見度的體系中運作,並挑戰這些體系,從而顛覆主導的價值體系。在這一框架中,「跨價值」既是策展策略,也是教育手段——一種能夠中止社會階層並解構二元對立的方式。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途徑,使我們得以超越預設的政治立場、倫理或美學規範,朝著藝術家、策展人、觀眾和社群之間嶄新的關係形構邁進。「我們,不是你們」這句話揭示了一種反思性的轉向:企圖暴露展覽製作中那些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中立化的預設,並批判性地檢視這些結構如何形塑展覽,以及我們怎麼和更全面的社會與生態系統彼此牽連、互相影響。這樣的倫理立場實踐了一種跨價值的藝術行動,透過藝術,重新梳理我們對藝術美學、經濟價值和和社會意義的想像和理解,試圖打破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線,重新分配那些決定藝術如何被創作、流通、體驗與分享的生產與(再)生產的關係。

1 令人驚訝的是,今日的曼徹斯特仍保留了許多與恩格斯當年對大曼徹斯特地區(如伯里或丁斯蓋特街區)城市空間描寫中的相似之處。——費德里希・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佛羅倫斯・凱利・維施涅韋茨基 譯(倫敦:史旺・索尼森出版公司,1892年),第45頁。

分享
Email
Twitter
Facebook
作者

林宏璋,藝術工作者,從事創作、寫作及策展。紐約大學藝術人文博士。作品曾參加台北雙年展、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廣州三年展、中國亞洲雙年展等;策展台北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以及國內外當代性展演計畫等。於過去十年內以偽台灣人喬治‧薩滿納扎為題創作概念型性作品計畫,於2014年台北伊通公園舉辦個展。任職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研究專長為跨領域藝術、美學政治、當代藝術思想等面向。藝評寫作散見國內外期刊雜誌,並發表相關論文,參與 Art as a Thinking Process、Artistic Research、Experimental Aesthetic、Altering Archive: The Politics of Memory in Sinophone Cinemas and Image Culture之英文寫作;編著《2010台北雙年展文獻》、《2010台北雙年展》、《台北雙年展演講劇場》等書;為《藝術力》及《人造地獄》寫中文版序;著有《策展詩學》、《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書寫於在地之上》、《策展主體:當代展演》。

贊助
Archive
Archive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 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 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策展學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 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Issue 13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編序 / 策展經濟與注意力資本 林宏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包浩斯——「前衛」的內感經濟 斐噠(Freda Fiala)
感染主權!分叉突變! 李紫彤
麻煩禮讚 楊硯奇

Issue 12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編序 / 亞洲的草根展覽份子 陳璽安
步行,城市與劇場:論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行街演出 吳思鋒
北京的同志與藝術:NGO場景與個人策展實踐的反思 楊紫
思索藝術煉金術:對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藝術家策展模式的反思 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

Issue 11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編序 / 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 羅秀芝
一篇關於2023 年清萊雙年展「開放世界」的紀事索拉育・艾姆·烏亞育特(Sorayut Aiem-UeaYut)
超越展覽:印尼藝術雙年展的演變趨勢 阿佑斯・波宛吉 (Ayos Purwoaji)
流動的論述: 以金邊為對話的流體 潘.塞瑞培格納(Pen Sereypagna)和 烏斯.里諾(Vuth Lyno)

Issue 10 展覽健忘症
編序 / 展覽健忘症,或思辨策展的機制 林宏璋
如何建立展覽檔案:一個由生成研究角度出發的初步提議林志明
重新表述的展覽建構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口傳、元語言迷霧及其健忘症 陳泰松

Issue 9 策反遺忘
編序 / 躍出知識論被劃定的邊界 陳璽安
標誌與網絡:論團結的各種媒介以及唯物論的國際主義 何銳安
白浪與非家:思索電影視野中的東台灣交通設施 吳其育、陳璽安
低度開發的記憶:策展方法再議與亞洲情境 陳琬尹

Issue 8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編序 / 多重宇宙糧邦(lumbung):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羅秀芝
收穫與一則糧邦故事 普特拉・西達雅圖拉 (Putra Hidayatullah)
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羅摩衍那/拉瑪堅》史詩的政治性:解碼泰國統治階級的權力 紀和韻(Jiradej Meemala and Pornpilai Meemalai)
共同體的不滿:評析第十五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關係質地 吳祥賓

Issue 7 差異南方
編序 / 差異南方 林宏璋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徐文瑞
未知領域:東印度尼西亞的策展實踐起源 阿佑斯・波宛吉(Ayos Purwoaji)
南方熱:「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Issue 6 策展的起點
編序 / 策展的起點 羅秀芝
我們需要策展人嗎? Bùi Kim Đĩnh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與「糧邦」的關係 ruangrupa
策展三軸線:倫理、政治與美學 羅秀芝

Issue 5 策展知識域
編序 / 策展知識域 林宏璋
遇見知識 漢克.斯勞格
策展物 林宏璋
策展倫理學 陳孟熙

Issue 4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編序 / 後國家主義時代的策展意識 徐文瑞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 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徐文瑞
藝術史在全球當代藝術環境:路徑與挑戰 郭昭蘭
關於紀念的策展:「政治舞碼的編排條件」展演回顧 蘇菲・格茲 (Sophie Goltz)

Issue 3 策動表演性
編序 / 策動表演性 張懿文
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中的表演性策展學 張懿文
當下常態中的共處與共事: 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視覺藝術公司」 帕威.瑪哈薩里南(Pawit Mahasarinand)
策展作為不服從的實踐 吉田美彌(Miya Yoshida)

Issue 2 策展人的客廳
編序 / 策展人的客廳 羅秀芝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ruangrupa(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馬讓・安登(Mirwan Andan)
卸下慣常的重負 瑞克斯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
策展地誌學 羅秀芝

Issue 1 Curatography
編序 / 進一步,退兩步 林宏璋
何謂策展學?林宏璋
美國花 尤恩・古梅爾 (Yoann Gourmel) ,艾洛迪・羅耶 (Elodie Royer)
生來就不是一張白紙 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Eileen Legaspi Ramirez)
Author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