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議會、策議員、研究JAM
ATM6 的策展過程核心在於對「共擔責任」的承諾。大多數策展決策由策展大會的集體協商共同制定,強調一種民主且具參與性的展覽實踐方式。這種模式堅持「公共化」的實踐——拒絕視為一種奇觀化,而是作為一種策略性行動,旨在挑戰並顛覆由「權威」形象所鞏固的規範性價值體系。此策展方法根植於自我反思,並持續提出疑問:三年展究竟能做什麼,以及不該做什麼?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做些什麼?這些問題意在抵抗雙年展與三年展模式的工具化傾向——它們往往淪為文化觀光、資本積累或體制認可的工具。
策議大會於2024年11月28日舉行,由曼徹斯特都會大學主辦,標誌著ATM6策展聯盟形成的一個轉捩點,活動由當地藝術機構的總監們之演講揭開序幕,他們各自分享了他們的策展實踐與公眾參與計劃,並探討了與ATM6潛在合作的途徑。隨後,由七位策議員——安娜·馬拉班德·伯格奎斯特(Anna Mallaband Bergqvist)、漢克・斯勞格(Henk Slager)、林宏璋(Hongjohn Lin)、今村有策(Yusaku Imamura)、吉田美彌(Miya Yoshida)、莎拉·詹姆斯(Sarah James)與李泳麒(Kalen Wing Ki Lee)——接續發表策展構想與藝術家提案,內容皆圍繞「跨價值」(transvaluation)之概念展開。策展議會最初被構思為一個具包容性且流動性的討論場域,致力於串聯在地與全球、虛擬與實體的多重脈絡——部分與會者也透過遠端方式參與。在此框架下,「對話」不再僅是附屬元素,而是核心驅動力:它是一股能夠產生論述實踐、推動轉化的變革的力量,並進而將 ATM6 形塑為一場策展實驗。此次策展集會促進了從論述到展演的轉變——一種在論述與展演、理論與行動、思考與實踐間來回流動的雙向方法論。這一過程深植於曼徹斯特的工業歷史脈絡之中,重新主張知識生產作為一種集體的、平等的、情境化的策展實踐。
ATM6 的其中一個標誌性的特徵是其教育轉向,這一點在「研究Jam」活動中得到了體現——該活動匯聚了以實踐為主導的博士研究與即興知識生產方法。「研究 Jam」借鑑音樂中「即興演奏(jamming)」的概念,跳脫傳統學術知識生產的制度化模式,開闢一條解放式學習的路徑。此活動不僅是學術演練,更是針對教學解放的策展實驗。透過超越既定學術規範的複製與再現,「研究Jam」創造出一個能夠「去 – 學習」的知識平台、重新想像與重新賦值的認識論。
這場兼具展演性與論述性的交流活動,重新詮釋知識為一種經由集體思考、即興實踐與具身對話所共享與共構的歷程,而非單向傳遞的產物。它質疑了關於誰有資格發言、掌握知識與傳授知識的階層制度及權力結構。參與的博士生包括: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李佳霖(Angie Chia-Lin Lee)、王愛眉(Emilie Aymei Wang)和鄭翔宇(Edwin Cheng Hsiang-Yu );就讀於曼徹斯特都會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吳秉祈(Bing-Chi Wu)、Nicola Lewis-Dixon以及王書雯(Shuwen Wang);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的 Marie Reichel;香港浸會大學(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線上參與的 Tim Pattison;牛津大學的 Tyuki Imamura;以及來自烏特勒支藝術大學(HKU University of the Arts Utrecht)以線上方式參與的洪宜伶。這個多元且跨學科的團隊,促成了ATM6中的研究Jam,作為一場討論性和教學性質的實驗,模糊了學術研究與策展實踐之間的界限,同時重新構想知識為一個無定論性、關聯性及集體性的行爲。知識的生產被視為一個非線性的過程,而是一種即興形式,就像音樂——不和諧的音程和節奏、碰撞的集體音樂經驗。
這些教學實驗在策展大會期間,與曼徹斯特主要藝術機構的貢獻產生了強烈共鳴。藝術機構的館長與策展人——如李淑京(惠特沃斯美術館)、朱曉聞與王裕玲(華人當代藝術中心),以及Helen Wewiora(卡斯爾菲爾德畫廊)——對ATM6的取向表示歡迎,並表示支持未來的公共介入計畫,例如擴大規模的研究聚會與跨領域合作的藝術計畫。這些潛在的合作關係與上述機構當前的策展主題相契合——從曼徹斯特的工業與紡織歷史,到涵蓋社會經濟、生態與政治等多重交織的全球性議題。所有這些議題皆透過策展中「跨價值」的(譯者任務)得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