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們在紐約的柬埔寨藝術節《柬埔寨季節(Season of Cambodia)》中偶然相遇。這場活動不僅為新世代的柬埔寨藝術家提供國際舞台,更匯聚來自各領域的藝術專業人士,包括建築師、設計師、城市規劃師和學者等等。我們的訓練背景雖然迥異;潘.塞瑞培格納( Pen Sereypagna)是一位建築師和城市研究員,而烏斯.里諾(Vuth Lyno)則是一位藝術家和策展人;但我們心中始終懷抱著相同的目標:創造一個給一般民眾、新興藝術家和年輕建築師的平臺,讓他們可以針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城市、以及涵蓋不同社會層面的議題發聲。與此同時,我們也思索著如何為這些目標生產更多反饋。另外,我們更期待打造一個讓東南亞藝術家、建築師、城市學者和研究人員交流的空間,讓他們和金邊居民以及柬埔寨的創意工作者建立連結、創造對話、帶動共同創作的可能,還有探討他們如何處理金邊及周邊地區所面臨的生活挑戰。《Currents》1 便是這樣一個寬廣目標的實踐,其藝術與哲學觀點以及各項計畫,都彰顯了這個抱負。
本文考察了《流體:金邊藝術與城市節2019(Currents: Phnom Penh Arts and Urban Festival 2019)》,期盼針對金邊提出一種另類的展覽模式。我們逐步探討了藝術節的實現過程,並詳述挑選展場的過程與當地如何相互響應。另外我們也將目光投向資助那些當地的活動事件,使展演和事件分散在城市的各個空間,進而展開亞洲或柬埔寨的藝術家、創意工作者以及一般民眾之間的對話。同時,我們觀察到《Currents》藉由平易近人的姿態, 尋找回饋當地社區、生態環境以及公共基設的契機。
2019年的《Currents》是策展人羅秀芝所策劃的《鏡城地誌學(Topography of Mirror Cities)》2 大型計畫中的一部分,除了獲得台灣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贊助外,還有當地和國際個人以及團體的贊助。這個在金邊舉辦的城市藝術節,有著各種大型計畫、對話、行動,而參與者包括藝術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研究人員、贊助商和學生等等。其中,Currents的靈感源自金邊的地理環境,由於這座城市位於四面河(Chaktomuk River,指金邊為一座河流匯集的城市,地處湄公河、巴薩河和洞里薩河以X形交會處)匯合之處,我們的生活和城市結構在此建立,而社會關係、知識、主體性以及城市的意義也在此相互交織。
作為柬埔寨的首都,金邊歷經無數社會、政治和文化的變遷,見證了城市不斷的變革與轉型。從昔日的王室之都、到殖民地城市、現代化的城鎮、再到內戰現場,今日的金邊已是座全球化的城市。獨特的城市與社群樣貌,深深受到歷史斷裂的影響。儘管金邊受特定的法律和行政規範限制,但城市內的空間卻展現了自由和隨意的特性。這一特性,使得我們可以引入各式各樣的節目或計畫。我們盼望藉由各種資源、與各方人士的合作、計劃各類節目,提供多元化的事件來探索這個城市空間。此舉意味著,《Currents》試圖探討群體和公共空間是如何塑造我們的社會關係、鄰里還有城市。至此,Currents不單只是物理上的流體,更構成了思想、對話、懸念、還有慾望的流動--而這正是社會實踐和改革的基礎。